邵玉田/文
甲辰年九月,应邀来到黄尖潮间带艺术村。
走进潮间带艺术村,第一感觉:天地间仿佛悄然换上了一幅新的画卷。她具有独特之美,这里的草木都有自己的光芒,细碎的光影里有太多的遐想,一缕风、一片云,都让人心境开阔。
赵恒山/摄
而更奇特的不仅仅是这里的自然景观。来到这里,足不出村,凡所游历,皆图于壁,坐卧向之,其高情犹如“卧游”。在刚刚过去的假期里,“宅家旅行”成了网络的热词。其实它就是“卧游”的现代演绎。因此,来一次潮间带艺术村,就如同游览了诸多名山大川,在无数山清水秀的美景中,留下了你的身影。
简单地说,黄尖镇兴农村,总体规划有两部分:北侧是潮间带艺术村,建筑大都为茅草顶、泥土墙、休闲庭院、生态瓜果的田园风格;南侧有国际油画村,64幢连栋别墅,212家农户,一排排民居,融入丹顶鹤“红白灰”的元素,形成“红顶白墙灰底”的清雅建筑风格。
潮间带艺术村综合体项目,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聚焦高端化、特色化、国际化的目标,通过深化与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合作,致力于将黄尖兴农村这个新型的社区打造成盐城沿海独具特色的“网红打卡地”。
艺术村和油画村融合了中西文化艺术的元素,营造出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气息,可以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和游客的体验感。
走进潮间带艺术村,映入眼帘的茅草房、土坯墙,每一座院舍的门楣匾额,不尽相同。“潮间雅舍”“春苼馆”“四宝堂”“六砚斋”“和松轩”“赐兰堂”“东锦龙堂”“云栖院”“画舫”“梅花居”“三槐堂”“中国华茶”“陶馆别墅”等等。融书法艺术、诗文典故、习俗风尚、制作工艺等于一体,端庄厚重、雅俗共赏。来过这里的艺术家和游客,将这里称之为全国首个组团式茅草屋民宿特色的建筑群,盐城首个国粹文化(中国书画)艺术创作基地。
赵恒山/摄
去国际油画村,一幢幢连栋别墅的墙面,展现一幅幅风格各异的油画。其中既有国际艺术大师如梵高、莫奈、塞尚、毕沙罗、修拉等珍贵的作品,也有国内包括盐城籍著名画家、中美协会副主席陆庆龙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品。绚丽的色彩和唯美的意境,吸引着你,如同将你慢慢地引入一座浩瀚的艺术品收藏博物馆。
在缤纷的画海之间,与画中的山峰河流草木及人物对话,实现心与物游、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我记得,在中国历史上,造园之人多工绘事,因此园林也参画意,诗情画意成为造园的核心理念。
虽说,在这里逗留只是一天时间,而我的感觉:黄尖镇兴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高度融合,而且凝聚了中华民族传统造园文化的审美智慧。其用心在于推动中国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融合传统文化记忆的当代景观,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
这片古老的滩涂,如今河水浅蓝,清澈见底。村子四周,有广袤的田野和树林,古朴安静,像一个童话世界。
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斑驳地洒在花草茂密的村道上。此时,日色渐暮,家家户户飘出了饭菜的香味。院子里,花木扶疏,枝叶掩映,蓝色的牵牛花与绿色的爬山虎舒展着风轻云淡的小美好。洗过的衣服、棉被晾在庭院的上空。被阳光晒透的花被子,泛出饱满、安逸的居家味道。
赵恒山/摄
真是叫人感慨。
这里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白天在一亩三分地里洒着汗水、磨着老茧。现在,放下锄头,抹去汗渍,又可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以文兴业,用美学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借助艺术村和油画村新型社区的集聚效应,带动创新创业,走上一条“一村一品一特色”的产融结合、形式创新、价值共享的振兴发展之路。目前,已入驻有各类书法家协会、文联、作协、美协等艺术机构和大师工作室,同时通过民宿、餐饮等新业态配套候鸟保护区的文旅发展,非常火热,游客爆满。
我站在河边,面对的一面墙上,恰巧是莫奈《睡莲》那一幅油画。水在莫奈的笔下,完全成为世界上所能有的色彩绘出的最奇妙和富丽堂皇的织锦缎。
它对应着潮间带艺术村,存在一种内在美,它具备了造型和理想,更接近音乐和诗歌。
(作者:中国散文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