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以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是中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六年,一体化发展取得哪些新成效?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2023年,沪苏浙皖三省一市GDP规模首次突破30万亿元、同比增长5.7%,占全国比重24.4%,较上年提升0.3个百分点,长三角地区“万亿之城”达到9个,占全国比重超过1/3。今年一季度,三省一市GDP达7.4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约25%,主要指标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实现了良好开局。
△长三角(杭州)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供图
江苏主动加强与沪浙皖三地的协同联动,着力在联合开展攻关、共建创新平台、共享创新资源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共同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串珠成链,产业新动能加速形成
沿着长三角沪苏浙皖画一个圈,直径4小时车程里,可以集齐一辆新能源汽车整车所需的配套零部件。
随着这个“4小时产业圈”发展壮大,处于产业圈之中的常州进入发展快车道。这里已成为全国动力电池产业最大最完善的集聚区,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全国第一。
△理想汽车常州基地 理想汽车供图
2023年,常州生产总值超过万亿元,“新能源之都”澎湃起势,新能源产业产值超7600亿元,整车产量近68万辆,投资热度全国第一。常州新能源产业的集聚发展,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既有完整产业链,又有巨大市场需求,还有出口便利性,这使得不少科研院所看重长三角,选择在这里进行成果转化。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绿色出行研究中心专家杨祖勇就是其中一位,致力于打造拥有“聪明大脑”的氢能汽车。杨祖勇将长三角比喻成一个“超级大工厂”,对于氢能汽车来说,这里覆盖了整车80%以上的零部件。他和江苏的合作也很多,“数字化测试的环节除了在上海,还有一部分是在常州完成的。此外我们有30%供应链分布在南京、镇江、无锡。”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各地打破区域间科技和产业合作壁垒,各扬所长,既做好“自己的事”,更做好“共同的事”。杨祖勇对此感受很深刻:上海龙头高昂,苏浙皖各扬所长,三省一市串起产业链、创新链,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协同发展,让长三角地区创新活动“密度”和“产出”不断增加。
能级提升,“国之重器”力量不断壮大
科技创新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动能。聚焦科技创新,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江苏大地“新”意盎然。
△紫金山实验室供图
在南京,紫金山实验室发布“全球首个跨广域网网络编码分布式存储系统”等重大原创成果,建立业界首个6G综合实验室,为长三角一批科研单位持续提供网络技术和应用创新试验服务。
在苏州,材料领域“国之重器”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苏州实验室强化战略性结构材料、功能材料和前沿材料的突破,打造材料领域大科学装置和AI计算设计平台,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工作,努力建成世界一流实验室。
△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供图
前不久,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传来好消息,该中心成功完成20比特量子计算机的研发。眼下,科研人员正努力突破极低温制冷和计量等关键核心技术,朝着100比特量子芯片技术抓紧攻关。
江苏还参与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发挥自身特色优势,为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核心引擎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通过高能级平台锻造创新能力,与产业创新融合聚变,让“科创森林”枝繁叶茂。
主攻“产业科技创新”,江苏马力全开。江苏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把2024年作为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攻坚年,依托苏南自创区加快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合成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力提升南京、苏锡常通、徐州三个科创圈能级,构建“一带两极三圈多点”产业科技创新布局。加强与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深度联动,共同打造区域创新高地,支撑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更好联动长江经济带、辐射全国。
揭榜挂帅,深化长三角联合攻关
企业“出题”、政府“选题”、市场“答题”……在长三角地区,通过“揭榜挂帅”方式,实现产业体系协同创新、联动发展的实践越来越“流行”。
△水下无人潜航器正在湖试 企业供图
前不久,江苏集萃清联智控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某企业、天津大学联合研发的“深海探测机器人”进行了湖试,年内,该机器人还将开展海试。
这是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首批项目之一。自2021年起,三省一市逐步探索建立跨区域联合攻关合作机制。通过协同发力,各展所长,一批项目已取得积极进展。2023年,江苏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牵头实施8个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项目,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增24项制度创新成果。
△位于常州的风能光能发电设施 常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江苏大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梳理产业链“卡脖子”难题,接续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和前沿技术研发计划,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组织方式,争取每年取得100项关键核心技术成果。在新领域新赛道布局120项左右前瞻性、引领性重点项目,加快前沿技术、领军企业、科创载体、应用场景、标准规范等未来产业“5个100”布局,优化布局20家概念验证中心,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支持江苏科技领军企业、重大科技平台牵头,组建一批任务牵引型创新联合体。深化长三角联合攻关,跨区域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实现强强联合,力争尽早取得突破。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徐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