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融合发展 江苏科技大学积极探索劳动育人新模式

现代快报讯 在云南昆明滇越铁路边画墙画、投身疫情防控、为家人做年夜饭……江苏科技大学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高校劳动教育模式,将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融合,协同学校、社会、家庭,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助力乡村振兴和疫情防控,让劳动教育回归家庭和生活。



以学校为支点,强化顶层设计


“上学期听过有关劳动的新生转型教育讲座,我深刻体会到参加劳动实践的重要性,当得知社区有劳动志愿活动就马上报名了。”春寒料峭,李敏同学积极参加社区积雪清扫,为居民畅通春节出行路,送去虎年第一波温暖。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从顶层设计入手,成立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劳动教育工作,把劳动教育融入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大纲,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育人体系和实践模式。


新生转型教育讲座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形式之一。自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育人体系以来,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以多媒体可见教学为主,采用劳动教育主题讲座、劳动技能演示、网络学习等方式进行理论课教学,向学生传授劳动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劳动观,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帮助广大学生形成“认知价值”“情感价值”“审美价值”“行为价值”等多维价值观。

“我很荣幸能为家乡和家乡的人民而劳动,能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是令我自豪的一件事。”新一轮疫情来袭,江科大学子纷纷行动,就近加入家乡社区疫情防控志愿者队伍。海洋工程类学生吴心雨回忆,“每天五点起床集合,穿好防护服,和医生一起上门去给居民做核酸检测,很辛苦也很值得。”


以社会为平台,助力乡村振兴


“滇越铁路是中国西南地区第一条铁路,现在的滇越铁路已经成为铁路历史博物馆的一部分,但这条百年铁路的故事还在继续,等着年轻人来添一笔亮色。”受云南铁路博物馆老馆长之托,应用统计学专业的毕思颖同学拿起画笔,在云南昆明滇越铁路边绘制墙画,用流畅的线条、巧妙的配色点缀斑驳的黄墙红瓦,让静谧的乡村焕发青春色彩,吸引着更多游客来此了解铁路文化。

一个多月来,“返家乡”的江科大学子万名学子担起强农使命,深入基层各乡镇开展劳动实践,了解国情社情民情的、助力家乡发展、服务乡村振兴,在社会这个劳动实践的大平台上展现青春风采。在朱慧同学的家乡,很多村民会在年关前摆摊卖年货,朱慧帮助村民开通线上卖年货的渠道,拓宽家乡农产品的销路。冯佳雪注意到部分家乡村民缺乏垃圾分类意识,她向相关部门了解回收垃圾的程序,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发挥纽带作用,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讲解具体流程,将垃圾分类设施充分利用,与村民们一起为建设美丽乡村而努力。


目前,江苏科技大学正着力打造特色劳动实践项目,结合各专业学科的特色优势和人才培养规律,利用劳动教育反哺专业教育。经过前期大量的调研实践,结合学生学科和专业特点,根据学校“船舶”“海洋”“蚕桑”的三大特色设置了船模制作、船模馆讲解、高桩码头模型加工制作、桑叶采摘、蚕俱清洗等特色实践项目劳动实践项目124个,引导学生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之力。


以家庭为延伸,回归日常生活


慈牛摇尾杳然去,福虎献瑞入户来。新春到来之际,同学们回归家庭开展劳动实践,自觉参与家庭管理,主动为家庭服务,在家庭劳动中培养劳动能力和创新精神。


从小年开始,学生们在大扫除、烹制年夜饭等家庭事务中大显身手。除夕夜,来自祖国各地的江科大学子在线“围炉夜话”,分享参与制作的年夜饭。“这是我做的封肉,要把整块的肉装盆,加盖入笼蒸熟,上桌才掀盖,所以叫做‘封肉’,喜庆的酱油红寓意新年的好兆头。”除此之外,同学们还分享了福建的佛跳墙、四川的烤苕皮、上海的生煎包、东北的酸菜饺子等特色美食,丰富的菜品汇成了不一样的春节味道。把劳动教育延伸至家庭,拓宽了劳动教育的空间维度,打破劳动教育的时间与空间限制,让学生的劳动实践回归日常生活,实现家校共育。



据悉,江苏科技大学将继续围绕“三全育人”视域,进一步深度融合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凸显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实现五育协同,在劳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实现人才培养新目标。(程鹏 秦向荣)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