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连云港港:打造陆海联运标杆示范 描绘东方大港新蓝图
紧扣枢纽港、立足双循环,连云港港牢记嘱托、不辱使命,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畅通陆海联运通道,强化战略支点发挥,全面开启“千万标箱、东方大港”建设新征程。

现代快报讯(记者 王晓宇 通讯员 闫伟 杨开林)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将连云港港列为7条交通走廊中的大陆桥走廊起点和11个国际枢纽海港之一。江苏省委省政府更是明确提出要提升连云港的发展定位,把连云港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核心区先导区来规划发展、重点支持。

紧扣枢纽港、立足双循环,连云港港牢记嘱托、不辱使命,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畅通陆海联运通道,强化战略支点发挥,全面开启“千万标箱、东方大港”建设新征程。

畅通陆海联运,打造“两基地一班列”

近日,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一片繁忙景象,一列满载着江苏生产的太阳能组件、吸音板、照明设备等货物的中欧班列从这里鸣笛驶出,它将沿着新亚欧大陆桥一路向西,途经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等国,最终抵达波兰最大铁路转运港马拉舍维奇,全程10436公里。

这个由中哈两国元首先后四次见证的项目于2014年5月19日建成投用。现如今,它已实现了智能化调度、可视化生产、无人化作业、船站车直通,成为海关多式联运监管中心,投用至今累计完成货物进出库量2410万吨,集装箱空、重箱进出场量143.1万标箱,成为落实“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加快东西双向开放的重要载体。

而与其“遥相呼应”的哈萨克斯坦霍尔果斯东门无水港今年前11个月累计换装量24.15万标箱,同比增幅15.1%。自2017年5月被连云港港口、中远海运联合收购经营以来,其换装作业量加速增长,与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所构成的亚欧跨境运输“双枢纽”联动效应不断显现。

在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总投资约18亿元的省级重大项目——园区专用铁路线今年10月28日正式开通,它将园区内河码头、公路港、保税物流中心、智慧物流信息中心、商贸中心、矿石精选中心进一步有效“串联”,实现了铁路、公路、内河、海港、廊道等多式联运方式集聚,进一步强化了上合组织成员国出海基地功能。

依托“两基地”,连云港中欧班列加快“走出去”,近年来已由市场化培育推动转入质量型发展轨道。2019年连云港中欧班列实现“重去重回”,其满载率、重箱率基本达到100%,哈国小麦、中亚铁合金专列数量全国领先。至2020年疫情期间,班列满载率、重箱率继续保持100%,并凭借区位优势,班列开行量逆势上扬,完成554列、同比增加17.3%。今年前11个月,班列保持良好运行,累计开行561列,同比增长6.8%。目前,从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发出的国际班列已经形成覆盖中亚五国、蒙古、西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欧洲(德国、土耳其、波兰)的运输格局,通道标杆和示范效应日益显著。

做强港口支点,瞄准“千万标箱、东方大港”

今年前11个月,在疫情防控、场地紧张等不利因素影响下,连云港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57亿吨、集装箱量460.6万标箱,分别同比增长3.71%和4.06%。而连通全球、畅达五洲的24条滚装杂货航线在前三季度中带动出口汽车实现14.25万台,挺进全国前三。

这是一份颇具成色而不乏亮点的“成绩单”。为了保持上量增效态势,连云港港口持续扩航线、开通道、提功能、优服务,充分发挥海铁联运、海河联运等独特优势。

面向海外,深化与国际班轮公司特别是以中远海运为首的“海洋联盟”合作,近三年新开集装箱航线22条,总数增至74条,其中近远洋线30条,占比达到41%,覆盖日韩、东南亚、香港、台湾、波斯湾、南非、美西等地,2021年进一步推动美西干线延伸至美东地区,并首次开通至俄罗斯远东集装箱航线;同时,积极推进“两港一航”合作,联合中远海运打造内贸中转中心,北至营口、南至广州,内贸航线点线结合、沟通南北。

面向内陆,国内班列今年新增重庆、虞城、西安、郑州、伊川等5条国内铁水联运通道,贯通河南、陕西、山西、甘肃、宁夏、新疆等陆桥沿线各省区。同时,依托内河形成“一港四线”海河联运体系,联通苏鲁豫皖四省和长江流域地区。

为做强港口战略支点,提升国际枢纽海港能级,今年7月份,连云港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高质量推进“千万标箱、东方大港”建设发展实施方案》,对擦亮陆海联运品牌、打造“一带一路”标杆示范项目进一步指明了新的方向。

按照规划,连云港港未来将紧扣“枢纽港、产业港、物流港、贸易港”的功能定位,突出主体港区的转型升级,强化两翼港区的港产联动,重点加快自贸区港航发展中心、大型智能化集装箱中心、国际粮食中转中心、绿色专业化大宗商品集散中心和液体散货运输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设。至2025年,港口将新增通过能力8000万吨以上,吞吐量较2020年增加1亿吨、集装箱量实现翻番,加快成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和长三角港口群北翼强港。

扩大自由贸易,共享改革开放便利政策

在连云港港集装箱码头,从远洋货轮上卸下的日韩等国家的手机、电脑配件等电子产品,经连云港港的“海铁联运”, 坐上了开往哈萨克斯坦的火车。这些集装箱从船上卸下到装上火车,可以在15 分钟之内完成,国际过境集装箱作业完全实现“零等待”。这是在自贸试验区框架下,创新业务模式、提高作业效率的一个生动缩影。

2019年8月,中国(江苏)贸易自由试验区获批建设。其中,连云港片区港口区块面积为4.43平方公里。

两年多来,港口区块紧扣贸易便利化,不断丰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多式联运“一单制”、物流服务“一站式”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其中,通过首创“保税+出口”混拼、“车船直取”零等待、多式联运“一站式”监管等实践案例,推行“互联网+”公路运力、铁水联运“一单到底”、陆海联运信息共享等新模式,有效提高了全程物流效率和效益。截至目前,港口区块共计形成创新案例15项,其中7项获批省级创新实践案例和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

同时,连云港还拥有保税物流中心、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综合保税区、启运港退税试点口岸、哈国粮食过境中国指定离境口岸、中韩陆海联运试点口岸、进口粮食及肉类资质口岸等多项开放政策,设有焦炭、煤焦、铁矿石等期货交割仓库;“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和关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便利化改革试点在江苏率先施行区域通关一体化、检验检疫合作机制走在全国前列。

增加生态“绿量”,提升港口发展“含金量”

“作为百年老国企,我们将保持高度责任感,积极追求港口颜值品值,进一步把生态环境治理与绿色低碳港口、强富美高新港城建设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发展的‘含金量’。”在今年党史学习教育读书班活动中,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董事长丁锐再次明确了港口“不环保、不作业”的工作思路。

数据显示,2020年连云港港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和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CO2排放分别下降30.2%和36.9%,提前完成《一部一省共同推进江苏省绿色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框架协议》中的降碳目标,而这一数据有望进一步下降。

除此之外,连云港港还通过深化港口作业机械、港作拖轮电能替代,加快太阳能、风能、光伏发电等可再生和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绿色照明、数字照明产品在港口的应用,创新“爆破挤淤”、“软基加固施工”等绿色施工方式,大力研究推广BIM技术,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生态环境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24日,我国自主建造的首艘纯电动拖轮在连云港港投入使用,对比同级别的燃油拖轮,该纯电拖轮每年可节约燃油消耗约300吨,减少碳氧化物排放约900吨,相当于400多辆小汽车的年排放量。这是连云港港利用前沿创新技术,实现碳“零排放”的又一次探索。

“十四五”时期,连云港港还将从构建清洁低碳用能体系、优化改进生产工艺、加大能源节约和资源循环利用、提升绿色管理能力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快打造绿色低碳港口,进一步扮靓“国际枢纽海港”发展品质,为“千万标箱、东方大港”建设注入更强动能。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