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何以为汉?五个关键词解读汉文化

   11月5日,第三届汉文化论坛在徐州举办。上午的主旨发言环节由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徐兴无主持,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胡邦胜,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王子今,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约瑟夫•格雷戈里•马奥尼,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衡设计集团首席总建筑师冯正功做了主旨演讲。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如何追根溯源解读灿烂的汉文化?中国的作家们,将依托丰厚的汉文化资源讲述怎样的中国故事?在中西文明对话的背景之下,美国学者如何理解汉文化?未来徐州的城市建设,又将如何打好汉文化这张牌?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围绕“雄汉、瑞玉、大海之气、和、文脉”五个关键词做了解读。

讲好刘邦等汉代大IP故事,激活雄汉文化基因

今年上半年,胡邦胜在徐州考察了汉画像石,下半年在大西北、河西走廊切身感受汉文化,再置身徐州,对汉文化有了更丰富、更深入的认识。此次汉文化论坛,他以《雄汉文化的现代意义》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胡邦胜

1902年,梁启超首次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强调中国是各民族在融合发展基础上塑造的文化共同体。无独有偶,不少西方学者也将中国视为一个文明共同体。胡邦胜认为,中国汉代历史文化恰为这一观点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文明型国家奠定了系统化、制度化、实体化的基础,“雄汉文化所追求的统一、包容、治理、制度与融合,是中华文明能够穿越千年永葆青春的根基。而汉文化特别是作为源头的徐州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强大吸引力的IP资源库。”

胡邦胜认为,“雄汉文化”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或者说是四大支柱:大一统的国家意志、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和合相生的包容胸怀、儒表法里的国家治理体系。“雄汉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性符号。在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要大力转译汉代文化符号,弘扬雄汉文化的精神,激活文化基因,重塑民族精神,赋能当下发展。”

在他看来,汉代气势恢宏的宫殿建筑、精美绝伦的汉画像石、古朴典雅的汉服形制、博大精深的汉字演变、体系完备的礼仪制度等,都是极具识别度和开发潜力的雄汉文化符号。具体到当下,要利用数字智能技术,实现雄汉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雄汉文化更鲜活、更现代、更世界;要生动讲述汉代IP故事,书写好刘邦、萧何、韩信、解忧公主等极具戏剧张力的人物故事,并转化为网络视听产品,进行现象级传播。

“以玉为瑞”,汉代赋予玉器新的特征

在漫长的中华文明演进历程中,玉始终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特色,玉文化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巍以《玉器所见汉文化的形成》为题解读汉文化与玉的关系。


 王巍

他梳理在中华民族历史演进过程当中,各个不同时期玉器扮演的不同角色,指出玉器在汉代转变为具有祥瑞的功能,即“以玉为瑞”。

“距今2200年至1800年(两汉时期):以玉为瑞,将玉比德,玉器被作为祥瑞的器具。很多器类在距今5000多年前已经出现,并被赋予通神的功能,商、西周到战国时期,一些玉石的种类得以延续,如玉璧、玉璜、兽形玉佩等,但形制或纹饰发生变化。汉代则将先秦时期的很多文明基因加以继承,并进一步发扬光大。”

从玉器所反映的变迁来看,汉代的玉器是在继承中华先民爱玉传统的基础上,又被赋予时代的特征,即祈求祥瑞,追求永生的愿望被寄托在玉器上。此后,玉器被赋予德性的品格,即到了“将玉比德”的阶段。

“以玉为瑞”成为汉代文化的一个颇具特色的部分,并对汉代之后的玉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有鉴于此,王巍认为,应当深入开展对包括汉代在内各个时期玉器的综合研究,包括玉料的产地、开采和运输的过程、玉器制作工艺技术和生产组织、玉器与精神信仰、玉器与社会组织结构的关系等,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楚韵汉风,照见汉帝国的大海之气

说起徐州,许多人会想到“楚韵汉风”这个词。楚韵何来?又如何影响了汉文化的发育和发展?王子今以《汉帝国的“大海之气”》为题发表演讲,从一个新颖的角度解读“何以为汉”,提醒人们关注汉帝国与汉文化中的海洋元素。


 王子今

汉高祖刘邦继承秦制,建立了西汉王朝。虽然国号为“汉”,但刘邦本人出生楚地,其功臣集团构成大多为楚人,楚文化对汉文化的影响是深刻的。汉文化的构成是秦文化、齐鲁文化和楚文化的合流。汉初文化明显体现楚风。

王子今引用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六章,指出汉代宫廷多有“楚声”,甚至刘邦《大风》之歌也是“楚声”,楚地占有接近东海之利,“濒海”区域具有与燕齐地方有同亦有异的海洋文化风格。

汉武帝时期,不仅积极开拓海上贸易,也曾至少十次东巡沿海地区,“会大海气”,在王子今看来,这其中的文化意味是深沉浑厚的。他认为,理解汉文化的海洋元素在楚地的表现,应注意其把控“秦东门”所在的战略地位,也应当认识“海贼”活跃的历史背景。而考察佛教文化传入的路径,也应当关注连云港地方相关主题的汉代石刻遗存,以及楚王刘英的宗教文化活动。以梁地为基点发育的汉赋,多有写述“海”的作品。汉人“海赋”的蔚蓝色意境,也是汉文化研究者与中国古代海洋史研究者共同面对的考察主题。

楚风对于汉文化的发育和发展,形成了具有基干性质的构成内容。对于西北与东南两个方向的文化区域,楚地显示了连接与沟通的作用。

探寻“和”理念,寻找解决问题的中国智慧

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文明的交流互鉴。约瑟夫•格雷戈里•马奥尼以《西方对中国和谐理念的思考》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约瑟夫•格雷戈里•马奥尼

马奥尼认为,随着西方五个世纪的全球主导地位走向终结,随着逐渐脱离零和博弈的世界秩序,当今世界必须接纳各种文明的智慧,融合多元思想,以确保人类的和平共处与共同未来的可能性。追溯思想根源,他认为西方“或”的二元对立逻辑是许多全球性挑战的深层原因,而中国“和”的智慧则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因此,他建议将以“汉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智慧融入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实践,致力于构建一个超越文明冲突、实现合作共赢的多极化世界,为人类未来开辟新路径。

马奥尼提出三点思考。其一,他认为,中西方思想的根本差异可概括为“和”与“或”的差异——前者更强调和而不同,后者则更倾向于凸显差异。结合中国古代先贤庄子与惠子“濠梁之辩”的故事,他进入第二个思考,“如今,世界正深陷多重挑战的困境,诚然,我们需要科学与技术——这些部分源于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西方逻辑——来研究世界、创新解决方案。但同时,这些西方思维方式也常常成为诸多生存风险的根源。在这一点上,我们或许需要更深入地理解老子与庄子的中国智慧。”

马奥尼重构“濠梁之辩”——将惠子替换为亚里士多德。辩论的结尾,因一心“通过识别变化物质中永恒的形式”而险些被水淹没的亚里士多德浑身湿透地坐下,一边咳嗽一边自嘲地笑了。庄子则道出充满智慧的言辞:“鱼之所以快乐,是因为它们不与水流对抗,它们本身就是水流的一部分。这是无法写在卷轴上的知识,但我想,当你被水淹没的那一刻,一定短暂领悟到了。”

从“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的故事出发,马奥尼提出第三点思考,并呼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类“共情”彼此,理性地维护世界和平,“道家的共情思想启发我们理解他人与万物(包括鱼)——而这种理解的核心正在于其‘模糊性’。一些批评者或许会将其贬为 ‘弱知识’,但即便如此,我们也必须指出:它如同水一般‘柔弱’,却能历经岁月雕琢出峡谷,孕育出承载文明、让人类摆脱蒙昧的河流。”

彭城七里,构建赓续千年文脉的现代化城市新空间

古城徐州有2600年城建史,今天的徐州,古城遗迹犹存,如何对其进行系统地规划,使得成片的文化遗存地段更清晰地展露出来?冯正功以《徐州“彭城七里”的实践价值》为题进行演讲,展示赓续城市文脉、更新城市面貌的有益案例。


 冯正功

在新型城镇化与存量更新并行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城市发展正从“统筹规模与结构”的外延扩张式发展,全面转向“聚焦内涵与品质”的高质量发展。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同时,国际经验表明,法兰克福、伦敦等城市通过“微更新”“渐进式更新”,实现了历史文脉与现代生活的共融共生。在此背景下,冯正功先生基于“延续建筑”理论,提出“基于文脉保护的城市风貌特色塑造”理念。通过分析城市建成环境空间多维信息,提炼城市文脉认知模型,并从城市全生命周期出发,结合当代人文与科技,塑造城市可持续发展及创新活力的新空间。

自2010年起,历经15年持续调研、陪伴式规划设计与研究,冯正功对有着2600年历史的古城徐州,提出“一轴一环两廊加地下叠城”的城市文脉主架构,完成“彭城七里”文化轴的城市设计及多项重点项目,构建了赓续千年文脉的现代化城市新空间,包括徐州回龙窝历史街区及城墙博物馆、徐州城下城博物馆等。徐州“彭城七里”文化轴在城市可持续更新上做到了“观一城文脉,知古今春秋”,为中国式现代化下的城市发展之路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白雁/文 马晶晶 顾炜/摄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