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 编辑:任红娟
- 时间:2025-10-13 09:41:59
“十四五”期间,中国超级水利工程屡创奇迹,如今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这份震惊世界的成就背后,是一代代水利人以青春为笔、以坚守为墨的奉献。你知道吗?全国水利界超三分之一总师,均毕业于河海大学。
10月12日晚,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河海大学举行。现场,五位从河海走出的水利“顶流”校友齐聚: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水北调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河海大学1978级校友张建云,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主要设计负责人之一、河海大学1979级校友钮新强,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设计总工程师、河海大学1997级校友张金良,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设计总工程师、河海大学1981级校友徐建荣,国家卓越工程师、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项目设计总工程师、河海大学1993级校友林毅峰。
他们带着数十年治水攻坚的故事而来,讲述国之重器自主创新、攻坚克难的奋斗历程。和年少时的自己共忆一段初心、共翻一卷书、共解一道题、共听一曲口琴声、同追一颗星……回到校园,学弟学妹们也给院士、总工学长们送上一份惊喜,通过AI与年少的自己来了个跨时空的同框和拥抱,瞬间戳中无数人泪点。
谈及在河海的7年时光,张建云笑着分享“双丰收”的幸福:“本科加研究生的7年,我不仅学到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后来40多年的治水工作打牢基础,更在毕业前夕收获了爱情,我夫人也是水文1978级的同学。”
钮新强的初心,则始于葛洲坝工地实习:“大四那年去葛洲坝,亲眼看到水利人能建起这么宏伟的工程,既自豪又坚定。也是那次实习让我明白,干大工程必须有真学问,后来我果断选择去长江水利委员会,目标就是参与三峡工程。”
张金良的故事里,有一段与黄河有关的记忆。“12岁那年,邻县黄河发洪水,村里分了白面烙饼救灾。母亲烙饼时,我负责烧火,她全程没舍得让我尝一口,说这是救命粮。从那时起我就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治好黄河。高考时,所有志愿我都填了水利专业,如今能在黄河上做项目,也算圆了当年的梦。”
徐建荣的校园生活,是“三点一线”的专注:“当年满脑子都是学业,教室、食堂、宿舍来回跑,现在回想有点遗憾。没像同学那样学吹口琴,不然后来在白鹤滩工地的日子,能多些乐趣。”
而林毅峰总工程师的青春,则充满了烟火气。“站在河海体育场,突然想重温当年在溜冰场飞驰的感觉。那时还去清凉山看星星认星座、到石头城找六朝遗迹。7 年河海时光,我不仅学了专业,更受古都文化的熏陶,全是美好回忆。”
“今年是河海大学建校 110 周年,想对学弟学妹说些什么?”面对这个问题,五位校友的寄语质朴而有力。林毅峰说:“大学是青春的‘蓄水池’,深度决定人生的‘航程’。”徐建荣说:“看到蓝图变成现实的成就感,无与伦比。”张金良说:“假如许我再少年,挑灯夜读不偷闲!”钮新强说:“投身新时期水利事业,报效国家,造福人民。”张建云说:“青年要眼里有光、脚下有路。”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楠 徐红艳 裴诗语 卢河燕/文 顾闻 马晶晶 顾炜 刘畅/摄 郑芮/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