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句容,是一场欢快的协奏曲。无论是文化馆排练室飘出的电吹管旋律,还是村口空地上刚支起的流动舞台边攒动的人群,都让人忍不住放慢脚步。这里的文艺是混着饭菜香、沾着泥土气、暖到人心坎里的。
“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活动
近年来,句容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资源下沉为抓手,以全民参与为目标,让基层文艺工作从“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从“办活动”向“育生态”升级。载歌载舞的百姓舞台,小而美的“口袋舞台”,一股文艺新风正悄悄卷动这金秋十月,绘就一幅“人人有舞台、处处有歌声”的生动图景。
从课堂到村口:文艺在哪儿,舞台就搭在哪儿
文化馆学员们正在上课
十月初的某个早晨,王惠芬像往常一样早早收拾好舞鞋,等着丈夫开车送她去句容市文化馆。下蜀镇距离句容市单程车程40分钟,风里来雨里去,她这一坚持,就是三年。“一开始就是喜欢跳舞,没想着能学出啥样,可来了之后就舍不得走了。”王惠芬说,以前上舞台心里就像打鼓,现在听到音乐一放,自信劲儿就来了,她还把练舞的视频发在抖音上,慢慢攒了2000多粉丝,“不光自己开心,还能把这份欢乐传给别人,多好。”
居静泉(最右)与学员、老师现场演唱
文化馆里像王惠芬这样的人还有不少。68岁的居静泉守了大半辈子照相馆,镜头里装着别人的故事,心里却藏着个没说出口的音乐梦。起初他想学二胡,可摸了摸琴弦,觉得太难,后来试着拿起了电吹管,“刚开始连五线谱都认不全,老师就手把手教我找音准,一遍不行就再来一遍。”如今半年过去,居静泉已经能完整吹完《祝福祖国》,闲下来的时候吹上一段,心情都变好了,“没想到老年生活能这么阳光、快乐。”
大圣塔下百姓大舞台文艺汇演
句容市第十一届金秋诗歌朗诵会
要是说文化馆的“艺课堂”是家门口的“固定乐园”,那辆“茉莉花开”流动舞台车,就是跑遍城乡的“移动戏台”。今年9月刚领到车,文化馆的人就没闲着,国庆前几日,舞台车连着办了三场大活动——百姓大舞台、诗歌朗诵会、诗词大赛,灯光一亮,音响一开,不管是广场上的年轻人,还是搬着小马扎来的老人,都看得津津有味。“以前办演出,得提前租设备、搭舞台,麻烦得很。现在这车打开就能演,不仅能送节目,还能给大家讲政策、说法律,真是帮了大忙了!”句容市文化馆馆长郭飞笑着说。
“茉莉花开”舞台流动车
更接地气的,是那些“铺块地毯就能演”的时刻。每年48场送戏下乡,文艺工作者们常把舞台直接搭在村民家门口。有一回在村里演出,村民们搬着小板凳,有的干脆坐在自家台阶上,孩子跑前跑后,老人笑着聊天,节目演到热闹处,台下的掌声能盖过音响声。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口袋舞台”也有意思,拖着两个音箱和一块简单的背景板就能组一场“演出局”。葛仙湖公园、大圣塔下就是他们的文艺阵地,“有次演到一半,我回头一看,不得了,前后全是观众,足足有上千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副书记傅浩兰想起那场景,眼里还闪着光,“那种被大家围着,热情簇拥的感觉,比啥都值。这就是咱们这些基层文艺工作者工作的意义。”
从省城到田间:艺术家来了,村民的心也热了
后白镇二圣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最近总飘着欢快的乐曲。江苏省演艺集团的舞蹈老师李佳娴站在中间,手把手教村民们摆姿势:“手腕别太僵,像摘茉莉花那样自然就好;脚步跟着节拍走,不用急,慢慢找感觉。”围着她的20多个村民,平均年龄都过了50岁,有的记不住动作,就掏出手机录视频;有的怕跟不上,就小声跟旁边人互相提醒,活动室里的笑声,隔着门都能听见。
这是李佳娴第二次来二圣村了。第一次来的时候,她怕村民们听不懂专业术语,以生活化比喻拆解专业技巧,将舞蹈动作融入量身编创的《在茉莉花盛开的地方》曲目,让“专业动作”变得自然妥帖。这次再来,村民们早早吃过晚饭就来了,阴雪琴擦汗的时候,手里还攥着个小本子,上面画着歪歪扭扭的箭头,“这是我怕忘动作,自己记的,多练一会儿,就能多学一点。”
驻村艺术家、江苏省演艺集团话剧院导演余颂,也在后白镇找到了创作的灵感。他在村里待了一阵子,跟老人聊天,听他们讲以前种庄稼、管土地的事儿,慢慢琢磨出了一个小品《雨过“田”情》。刚开始排的时候,余颂还带着专业院团的“老习惯”——把剧本一递,跟演员对对词,走两遍下场就想完事。可没练两句就发现不行,村里的演员都是种地、做小生意的普通人,记台词慢,复杂的调度也跟不上。他只好把节奏慢下来,一句一句抠台词,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教。更意外的是,村民们说话的方言、平时聊天的俏皮话,加进小品里,反而多了股子接地气的鲜活劲儿,演的时候,台下观众的笑声就没断过。
村民彭丽梅现场高歌一曲
后白镇政法和社会事业办公室副主任曾芳还记得,以前想请专业演员下乡,想都不敢想。“现在‘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把省城的好资源送到家门口,老百姓别提多开心了。”她指着村里的“豆腐西施”彭丽梅说,以前彭大姐就爱在自家豆腐乳作坊里哼两句,现在跟着参加群文活动,从村里唱到镇里,还登上了市里的舞台,“你看她现在上台,腰板挺得笔直,唱得也亮堂,整个人都不一样了。”二圣村党委书记吴大军也说:“这些老师来教我们,不光是教跳舞、排节目,更把大家对文艺的热情给点燃了,现在村里搞活动,大家都抢着参加。”
从看客到主角:谁都能上台,“文艺胆量”变大了
在句容,文艺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只要愿意,谁都能站上舞台,谁都能成为主角。
2025年句容市第九届百姓大舞台文艺汇演
每到百姓大舞台开赛,各个乡镇的“能人”就都藏不住了。下蜀镇的群众们编了段快板,把村里的新鲜事都唱了进去;天王镇的小伙子来了个武术表演,把当代年轻人精气神展现得淋漓尽致;白兔镇演了舞台剧,茅山镇来了场音诗画。如今在江苏,苏超比赛如此火热,而百姓大舞台文艺汇演的现场,不亚于一场句容版“艺超”,比的不是技巧,是那份想把日子过出彩的热情。
句容高铁站举办“口袋舞台”活动
这份热情,也悄悄改变着大家的“口味”。傅浩兰还记得,刚开始在公园搭“口袋舞台”,观众最爱看的是热闹的舞蹈、朗朗上口的歌曲。可演着演着发现,当诗朗诵的声音在公园里响起时,原本闹哄哄的人群会慢慢静下来,有人还会掏出手机录像。“不是我们变了,是大家慢慢喜欢上这些有滋味的东西了。”傅浩兰说,文化就像春雨,慢慢渗进心里,不知不觉就改变了模样。
年轻演员表演蚌蚌精
在天王镇唐陵村,传承百年的传统民俗文化蚌蚌精,也吸引到了很多年轻人前来学习。这本是当地娱乐活动中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大红大绿的蚌壳在年轻演员的操控下欢乐舞动,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也从古老艺术中生出青春气息。唐陵村以文化人,将唐妃墓、戴九成墓等人文历史遗迹与舞龙、玩花船、打年糕等民俗活动融为一体,传播当地优秀传统文化。
走在句容的城乡,总能撞见这样的热闹:文化馆里,电吹管的旋律和书法课的墨香混在一起;村口的空地上,刚排练完舞蹈的阿姨们还在互相纠正动作;公园里的“口袋舞台”前,孩子们围着看节目,手里的气球飘得老高。这些细碎的、温暖的瞬间,拼出了句容基层文艺的模样——它不是轰轰烈烈的大场面,而是藏在日常里的小欢喜,是让老百姓笑着、闹着,就能感受到的幸福。
就像二圣村群文爱好者说的:“以前觉得文艺离我们远,现在才知道,它就是我们茶余饭后的一首歌、一段舞,是让日子越过越有劲儿的那些小美好。”而这,就是句容把文艺种在烟火里,最动人的模样。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宋经纬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