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苏超也有“书超”的江苏人,是幸福的。
7月3日,第十五届江苏书展即“书超”在苏州开展,首日近1.5万观众入馆。为期5天的江苏书展,汇聚了全国400多家出版发行单位、500多家供应商和超10万种出版物。此外,苏州展场将举办各类阅读推广活动190余场,全省各地共有220多家实体书店联动举办2025阅读推广和惠民售书集中活动。恢弘场面,引人怀想。
“书超”热度高,气氛也拉满——首场讲座,著名学者莫砺锋做客开讲《千年文脉与万里长江》,包括这场活动在内,他一共要参加五场活动,堪称书展上“最忙的人”;《江苏文脉大讲堂文丛(第一卷)》首发,在书展觅知音;张新科新作《铁语》江苏书展首发,令热血有声;漆扇体验、“未来教室”“书超”苏超梦幻联动,则引来一众青少年小试手脚。
我们在谈论“书超”的时候,也在谈论全网出圈的苏超。
开讲之前,莫砺锋教授打卡“‘文’有读城、‘武’有苏超——‘文武双全’新江苏”专题展陈时,提及本周末苏超南京队和苏州队的对决,期待打成3∶3平局。
不期胜负,只求双全;拒绝庸常,期许激昂。这样的愿望,引人浮想联翩。
一场焦点赛事,连接着人心和城市荣光。在江苏,“文武双全”有着多重表现形式和雄厚的张力。
如果说,“天才发明”的苏超以“一只球”引发全民足球狂欢的话,那么,“书超”以十五载时光推出的“一本书”则在多领域“撬动”了大文旅。
从首届书展420万元销售额到第十四届2.52亿元的增长,从10万人次的“在场”到1.4亿人次的云端互动——“书超”以默默耕耘的苏式坚韧,在国内书展的时空里书写了一份传奇。
“书超”助力江苏文旅发展,功劳体现在事关经济效益的数据上,更体现在悠悠文化叙事中。
有书展的地方,就有风,就有诗意,就有文旅市场的“接口”。多年来,“书超”辗转南京、苏州、徐州、扬州多地,以文化之名与城市共鸣共振。我们看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借助文化市集、文化展览绽放;我们看到,书籍展销、文化交流、文创体验成为文化消费的“引擎”。这背后,是江苏千年文脉奏响新乐章、涌动新潮流的现实写照。
2025年五一期间,江苏文旅消费多项数据居全国第一。在人潮汹涌之间,探寻江苏文化底蕴、对话城市文明、与书中场景相拥的期冀浮现于民意深处。
“书超”是具象化的平台,也是梦想打造的车间;是“围炉夜话”的集体空间,也是“悠然见南山”的辽阔意境。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重音体现的哲理,正在为国家和地方的文化建设成果所验证。其间,苏超、“书超”相呼应、相协调的作用和价值,也正在不断地演示。苏超所激起的城市文化的争奇斗艳,让人印象深刻。说到底,苏超用“足球钥匙”打开的“阿里巴巴之门”,亦是文化消费的重镇和契机。
“一本书”何以“撬动”了大文旅?
简略而言,“一本书”是翻不尽的文化宝库,是不画句号的文化建设征程。“一本书”深植于深厚的江苏文化底蕴,借力新场景、新技术、新业态、新玩法,为大文旅构筑了越来越厚重的新支柱。其间,文化新质生产力蓬勃生长,加速促进了江苏“文旅+”模式的运转。
8500万江苏人记忆犹新的是,2025年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这一重要论述,对经济大省挑大梁提出了科学的指引、具体的要求。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产业的壮大、文化基因的传承、文化生活空间的打造……诸多命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大势下,保持“文化繁荣与经济社会向好”齐头并进的势头,是文化建设工程的要义,也是每一届书展接续奋斗、行稳致远的动力。
在时间的长河里,“书超”所进行的有益探索,所取得的可喜成果,久久震撼着人心。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