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陆文杰)在常州经开区,有一位用十年时光丈量生态变迁的“鸟叔”陈明华。当明星效应掀起生态摄影热潮时,这位62岁的老人已默默整理出700种鸟类的“视觉档案”,用十公斤重的镜头书写着人与自然的对话录。
△“鸟叔”陈明华
初见飞羽,一只翠鸟叩开十年长焦
晨光熹微,宋剑湖的雾气还未散尽,陈明华已经架好长焦镜头,屏息凝视着芦苇丛。一只白鹭突然掠过水面,他手指轻按快门,镜头里定格下鸟儿振翅的瞬间——这是他在常州经开区拍鸟的第十个年头,也是他与这片生态湿地无数次“对话”的日常。
△陈明华拍摄的翠鸟
2015年春天,当时52岁的陈明华带着相机去红梅公园拍梅花,却被湖边一群举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吸引。“他们镜头里的小翠(翠鸟)灵动极了,羽毛在阳光下泛着宝石光。”在好奇心驱使下,他凑过去请教,当晚就琢磨着入手了第一套设备:尼康D800相机配100—400毫米镜头。
从此,他的生活彻底被“鸟”占据。为了拍好振翅瞬间,他跟着鸟友凌晨4时蹲守小洋口湿地;发现快门速度跟不上,咬咬牙换上尼康D4S相机600毫米定焦镜头;听说溧阳龙潭林场有珍稀绶带鸟,便带着设备在农家乐住了一周,最终在灌木丛里蹲到了成鸟喂食雏鸟的珍贵画面。“拍鸟就像开盲盒,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遇见什么惊喜。”他笑着说,眼里闪着光。
追鸟的人,成了护鸟的“灯”
在常州经开区生活多年,陈明华见证了宋剑湖、丁塘河等湿地的蜕变。“以前宋剑湖周边全是工厂,河水浑浊,鸟影寥寥。”他回忆道,随着常州经开区推进生态修复,拆除沿岸工业违建,补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白鹭、夜鹭、池鹭、灰头麦鸡等陆续回归,丁塘河湿地公园还迎来了黄苇鳽等。
△陈明华拍摄的池鹭
但他也有自己的“生态忧虑”:宋剑湖现在太“干净”了,灌木丛少了,鸟没地方藏。他建议保留自然野趣。他常带着望远镜在经开区各处“巡逻”,记录下多种鸟类的身影。镜头之外,陈明华通过“鸟类课堂”,把爱好酿成科普甜酒。
在宋剑湖湿地公园,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群小学生围着陈明华,盯着他相机里的鸟类照片叽叽喳喳。作为义务科普员,他的科普课从不讲遥远的珍稀鸟类,而是聚焦身边的“飞羽邻居”。他说:“孩子们在宋剑湖就能看到白鹭筑巢、黑水鸡带娃,这些眼前的自然课,比书本更生动。”曾有学生看了他拍的绶带鸟育雏,最后在作文里写下:“原来鸟儿妈妈喂宝宝时,也会把虫子掰成小块,就像我妈妈喂我吃饭一样。”
以心守翼,追鸟人的“慢哲学”
“拍鸟教会我敬畏自然。”陈明华说,现在更爱拍“生态全景”——鸟儿在水草间觅食。这些照片被他整理在硬盘里,按日期和地点分类,成了经开区生态变迁的“视觉日记”。
△陈明华拍摄的戴胜
谁能想到,这位背着10公斤设备翻山越岭的“追鸟人”,竟是有着18年糖尿病史的“老病号”。每天注射胰岛素、随身携带药盒,但他说:“一看到鸟影,什么病痛都忘了。”
如今,他的镜头里不只有鸟类,还有跟着他拍鸟的孙子孙女。孙子举着相机有模有样地对焦,孙女能一眼认出“夜鹭和白鹭的区别在嘴型”。“希望他们长大以后,想起爷爷的镜头,就想起这些会飞的朋友。”他说,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温柔。
暮色中的宋剑湖泛着金光,陈明华收拾好设备往家走。镜头里的鸟儿振翅飞向远方,而他知道,在经开区这片不断变好的生态湿地里,还有无数个清晨和黄昏,等着他用镜头续写人与鸟类的故事。毕竟,对于追鸟人来说,最好的风景永远在下一次按下快门的瞬间,而最动人的传奇,永远藏在自然的褶皱里。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