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镇江扬中市人民医院官方账号上发布的一则名为“滑板车医生的铅衣舞步,跪着做完手术”的视频令人感动不已,不少网友大呼“医者仁心”。视频中只见一名身穿手术服的医生拿着手术用具正在专心操作仪器,而他的右腿则跪在一辆骨折助行车上。据了解,这名单膝跪着进行手术的医生名为高洋,是该院肿瘤科主治医生。春节期间,他因下楼踩空右脚骨折,本应休息三个月的他过完春节假期就回归岗位,以跪姿借力助行器,在医院大楼内“步履匆匆”,并频繁进出着DSA介入诊疗中心,截至目前已和同事配合完成8台手术。
骨折后仅一周就上岗
“我是大年初一那天在家下楼梯的时候踩空摔下去的,当时就感觉一阵钻心地疼,但外表看起来没什么异样,我也就没放在心上。”高洋回忆道,可谁知,第二天,脚踝肿得像馒头一样还有些淤血,放心不下的他便前往医院就诊。
经医生诊治,最终结论为右侧距骨骨折。医生为他做了石膏固定,要求六周后拆除,并嘱咐他好好休息,千万不能负重。
然而,同为医生的高洋并没有“遵守”医嘱,正月初八一早上班,同科室的同事们就看见高洋骑着形似滑板车的助行器出现在病房。
“我们科室以食管癌介入治疗为主,部分患者存在放疗后的食管狭窄,不及时手术会导致进食不畅,甚至连水都难以下咽,病人等不了啊!”高洋坦言,科室里现有12名医生,而负责微创介入治疗的只有他一人,考虑到人手紧张,在家也没法安心休养,他便网购了骨折助行器,决定“带伤上岗”。
身穿白大褂,脸上戴着医用口罩,右脚则穿着助行靴,单膝跪在助行器上穿梭在医院大厅……几个月来,高洋的这个“特殊身影”成了医院里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单膝跪着近2小时完成手术
翻开手术记录,高洋告诉记者,节后上班以来,他和同事配合已为8名患者实施手术。
4月11日,在该院DSA介入诊疗中心,高洋身着重达20斤的铅衣,单膝跪在助行器上,全神贯注地为年近八旬的张女士(化名)实施了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张女士入院检查后确诊肝癌晚期肿瘤,首选介入治疗,整个手术过程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经消毒清台后,不到十分钟,患者王先生(化名)又被推了进来,他因食管癌梗阻,放疗后三个月进食不畅,经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提示食管狭窄,在DSA引导下,高洋行食管癌放疗后狭窄扩张术,半小时左右,手术完成。两台手术下来,高洋跪在助行器上的右腿酸痛不已,膝盖也红彤彤的。“铅衣下的坚守其实远比想象艰难,20斤铅衣穿在身上,相当于扛着两袋大米做手术,因为右腿无法施力,所以承重都在左腿上,近两小时的手术下来还是有点吃力的。”高洋说。
手术过程中需要使用右脚踩射线,而右脚受伤的他无法独立完成,这关键一步便由肿瘤科副主任童瑞敏和他搭配操作,确保手术高质高效。“相比之前,现在转身没那么灵敏,平均每台手术要比之前多花10分钟。”
科室里的“钢铁侠”
“虽然腿骨折了,但他一天没请过假,我们笑称他是‘钢铁侠’,铁打的。”科室护士长周媛媛说。
1991年出生的高洋并不是科室里资历最深的医生,却是介入治疗方面唯一的“操刀手”。
2023年3月至9月,高洋被送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滕皋军院士团队进修肿瘤微创介入治疗。此前,他已跟着老科室主任在“食管癌放疗后狭窄的扩张手术”方面进行了多年实操。培训回来后,老主任退休,他便挑起了“大梁”。
“食管癌放疗后扩张手术因为出血风险大,镇江很多医院都不做,而我们已经有了多年的经验,手术后能改善患者进食困难的状况,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高洋介绍,手术过程中,要密切注意病人痰液不能窒息,操作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高医生很阳光也很上进,很为患者着想,我知道他骨折的事,本以为他会休息一段时间,没想到他主动提出回来上班,现在像他这样有责任心的年轻人不多了。”提起高洋,肿瘤血液科主任陆斌竖起了大拇指。
谈及为何没有休息,高洋表示从披上白大褂的那天起,治病救人便镌刻成了医生生命的底色。“手术台前没有英雄,只有不愿辜负的生命重托。患者的需要,便是医者的天职。”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曹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