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50年酝酿,70岁下笔!毕淑敏第六部长篇小说《昆仑约定》问世

现代快报讯(记者 郑文静)毕淑敏最新长篇小说《昆仑约定》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3月30日,她现身首都图书馆与梁晓声、施战军、俞敏洪等一起围绕《昆仑约定》从创作、使命感、青春与奉献等多角度展开对谈。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出席活动并致辞。活动由著名主持人李思思主持。

毕淑敏说,写《昆仑约定》是埋在自己心里几十年的种子,也是对一座山许下的承诺。“年轻的时候没有写,是怕自己写得不够好,技艺不够,没办法把那些强烈的震动感表达清楚。出于私心,我特别希望这部小说在生命末期临近的时候去完成,所以我决定尽可能延后。但,岁月不饶人,再推,我害怕自己写不完了。有一天,我算了算日子,已经70岁了,那就开始吧!”

当主持人李思思问到创作过程中的艰辛时,毕淑敏答道:“我当兵的时候是最高等级的身体素质,所以才把我分到西藏去,这么多年我几乎没住过医院,但是写这部长篇的过程中我一共住了四次医院、三次急诊,甚至报了病重,但是我真的不害怕,为什么?最重要的是,我的《昆仑约定》第一稿已经完成了。”

同为作家的梁晓声也曾面临过这样的情况。他坦然道:“当时《人世间》的初稿已完成,心里面会有一种感觉:最后要做的那件事,大体上已经做完了,是‘对得起此生’的感觉。”

俞敏洪表达了对两位作者的敬佩,如果没有他们的表达,所有这些经历都会烟消云散,不管是青春戍边的故事,还是在北大荒开荒的故事。没有记录就没有历史,就没有文化,就没有人文,就没有后代人可以参照的坐标。

毕淑敏作为中国当代文坛独树一帜的作家,以其独特的医学背景与人文关怀,为文学创作开辟了崭新的视角。

《昆仑约定》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高原戍边为背景,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个性鲜明、敢于牺牲、保家卫国的军人形象。未定国界处,气候条件恶劣、物资匮乏、医疗条件简陋,挑战重重,戍边战士不畏艰难,用血肉之躯筑起生命的防线。毕淑敏以亲身经历为底色,将时代风雨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刻画了戍边战士对理想主义的执着追求。在昆仑之巅,他们用生命丈量信仰的高度,以热血铸就永恒的约定。

施战军认为《昆仑约定》的情节黏性强,群像描写和深层意蕴出色。他还提到,从通识的意义上说,《昆仑约定》是一本写人生海拔的书。“只有云知道”,知道什么?知道人生能有多高。同时,昆仑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度,毕淑敏通过描写普通士兵的故事,将“人性的高度”“人心的尺度”“生命的广度”“思想的深度”相融,唤起读者们对精神高度的向往。

(出版社供图)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