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转战小红书的美国网友太“卷”了,他们不光学做蒸鸡蛋、拍黄瓜,更迷上了中国非遗,尤其是剪纸、京剧、武术、舞龙舞狮等传统文化博主格外火爆。正在召开的江苏省两会上,很多代表委员注意到了这波国际流量,认为这是中国非遗走向世界的机会,未来中国非遗会越来越高频地走向世界,让世界看到来自中国的文化自信。此外,会场外的专家学者们也纷纷热议,为非遗的国际化献计献策。
【代表委员热议】
省政协委员、省昆剧院院长施夏明:
刷到外国人听昆曲的视频很激动
△ 江苏省政协委员、省昆剧院院长施夏明
剪纸、刺绣、昆曲……让很多外国网友大开眼界。这一现象引起江苏省政协委员、省昆剧院院长施夏明的注意。“最近爆火的小红书,涌入了大量外国人,从侧面也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外国人的吸引力。”
施夏明说,他不止一次刷到过外国人听昆曲的视频,心里很激动。他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悠久历程的生动印记,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想,我们的非遗未来一定会越来越高频地走向世界,让世界看到来自中国的文化自信。”
省人大代表、灌云县剪纸丫丫艺术工作室负责人管艳:
剪纸技艺海外持续“圈粉”,建议扶持更多非遗传承人
△ 江苏省人大代表、灌云县剪纸丫丫艺术工作室负责人管艳
“之前参加活动时,外国人对我们中国的剪纸非常喜欢,他们还会排队等着领取。”江苏省人大代表、灌云县剪纸丫丫艺术工作室负责人管艳惊喜地发现,中国剪纸作品在海外持续“圈粉”,成为海外民众感受和了解中华文化的桥梁。
如何让剪纸技艺在海外更“出圈”?管艳说,“切身体验”是一个好方法。她在社交平台上推出很多剪纸课程。“剪纸蕴含着中国吉祥的寓意和祝福,这恰好是剪纸的灵魂。”管艳认为,在向海外传播剪纸技艺时,不仅要展示漂亮的图案,还要把这些美好的寓意准确翻译出来,借助剪纸这一载体,展现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底蕴。
此次参加两会,管艳十分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问题,她建议能够扶持更多来自一线的非遗传承人,让他们更有动力去做好非遗的传承、传播与创新。
省人大代表、淮阴工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左进:
借助社交平台、新技术,让特色IP“圈粉”世界
△ 江苏省人大代表、淮阴工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左进
江苏省人大代表、淮阴工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左进说,社交平台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年轻人,喜欢通过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我所在的学校里,有不少外籍教师和留学生,他们来到中国后,喜欢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在淮安的生活。”
在左进看来,社交平台是助推文化“出圈”“出海”的重要媒介。她举例说,淮安就可以借助平台推介淮安美食、非遗等,打造一批热门打卡地、地标和特色IP,“圈粉”世界。同时,她认为,个人发布内容往往更真实生动,建议重视打造个人品牌,鼓励更多人通过分享自己的故事和体验,成为文化交流使者。
省人大代表、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宿迁市曲艺家协会主席戈娟:
建议将非遗元素融入旅游发展
△ 江苏省人大代表、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宿迁市曲艺家协会主席戈娟
江苏省人大代表戈娟是国家一级演员,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过去一年,戈娟特别忙碌,她受邀赴德国、法国等欧洲多国访演交流,将苏北琴书这一江苏非遗带上了世界舞台。
“社交平台为非遗‘出圈’‘出海’提供前所未有的机会。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非遗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得到了极大提升。”戈娟告诉现代快报记者,2024年10月底,她曾走进董宇辉的直播间表演苏北琴书,收获了一大波流量。“利用新媒体平台不仅可以展示非遗技艺,还能通过讲述非遗背后的故事,增强文化认同感,让非遗走向世界,进一步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戈娟建议,可以将江苏非遗元素融入旅游产品。她说:“这两年,来中国旅游的外国友人也越来越多,把非遗与旅游相结合的新途径和新方式,相信可以为中外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体验,让他们沉浸式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力与魅力。”
省人大代表、东海县淞圣水晶艺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艺术总监单江红:
借势“黑神话”打造“白悟空”
△ 江苏省人大代表、东海县淞圣水晶艺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艺术总监单江红
江苏省人大代表、东海县淞圣水晶艺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艺术总监单江红一直都在关注和推动国家级非遗东海水晶的发展。受《黑神话:悟空》引发的文化热潮启发,她期望能借此契机,为东海量身打造“白悟空”形象,旨在融合白水晶与悟空文化,进一步擦亮东海水晶这一非遗名片。
东海县素以“东海水晶甲天下”著称,穿戴甲产业已颇具规模,年产量突破1亿件,且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作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单江红频繁参与国内外艺术交流。在分组讨论时,她回忆了自己在澳洲交流的经历:“外国人对我十几年前做的作品都很感兴趣,我想这就是中国手工艺品的魅力。”
她希望能有更多机会与海外艺术界对话,促进非遗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互鉴,助力东海水晶文化扬帆“出海”。
【场外声音】
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孙雯:三点建议借势小红书“出海”
△ 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孙雯
“小红书作为一个相对精致的年轻社区,用户的黏性、活跃度和垂直度都更加精准,一定程度上能消散非遗短视频传播的碎片化,加深海外用户对中国非遗的全面了解。同时,小红书的火爆带来大量流量经济,非遗国际知名度的提升与海外市场的拓宽所产生的‘文化冰川效应’毋庸置疑将加深海外用户对中国非遗的认知。”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孙雯认为,中国非遗借助小红书“出海”是肯定的,不过这“泼天流量”是否继续维持有待观察。
该如何借势小红书?孙雯认为,关键在不断创新,讲好中国故事。首先,非遗传承人可以开非遗直播,借助实时弹幕和评论等,为非遗传受双方提供直观交流、互动的机会。其次,文旅行业入驻,借势打造文创IP。借助元宇宙、手游等具有城市特色的文娱产品宣传非遗,创作非遗微纪录片等。第三,博物馆等可以借势打造新型非遗文创产品、数字文化产品,借助带有中国元素的“种草”打开非遗国际市场。
江苏省文化馆馆长、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赵彦国:
外国人迷上中国非遗是文明的互鉴
△ 江苏省文化馆馆长、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赵彦国
“中国非遗内容在海外短视频平台上一直拥有极高的关注度和播放量,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在江苏省文化馆馆长、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赵彦国看来,这其实是一种文明的交流互鉴。
赵彦国说,全球化浪潮下,世界各地的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去了解和接受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这不仅丰富了社交平台上的文化多样性,也激发了更多国际用户对中国非遗的兴趣和好奇心。“江苏非遗项目种类繁多,和江苏的人文底蕴相关,是一种兼容并蓄的文化,在海外也备受欢迎。”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徐红艳 杜雪迎 史童歌 龙秋利 胡玉梅/文 顾闻 刘畅 牛华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