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个月就是春节了。和以往不同, 2025年蛇年春节是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同学们手拿春节主题的非遗剪纸
“春节是中国人最有仪式感的节日。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拜大年送祝福……人们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美满。种种习俗里,是中国人朴素美好的生活理想。”12月26日下午,作家、文化学者薛冰在江苏文脉大讲堂讲述了中国春节文化。现场,400多名学生兴致盎然,跟着非遗过大年。
春节以前不叫“春节”,叫“元旦”
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为悠久、内涵最为丰富、庆贺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可是,大家知道吗?我们现在过的‘春节’是20世纪初才兴起的说法。”薛冰介绍,“在古代传统中,这个节日被称为‘元旦’或‘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旦’是早晨的意思,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或第一个早晨。”
古籍中的“春节”,指的是什么呢?
古人通常把春节与“立春”联系在一起,立春是古代重要的节日。清代以前,“春节”二字的出现,更多是与立春的习俗相关。例如,古人会食春卷或带春牛出行,象征着新一季农业的开始。
此外,农历的每一年,春节的日期可能会与立春发生重叠,或出现两个立春的情况。如果春节在立春之前,就是“无春年”;如果春节在立春之后,便会出现“两头春”,也就是两个立春。
△ 薛冰
春节又是什么时候被作为新年的起始日的?“这一传统源自汉代。当时,汉武帝制定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的标准,这一规定至今已经延续了2000多年。”薛冰说。
过了腊八就是年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每年的冬至标志着休整期的开始。随着冬季的到来,人们的生产活动进入暂停状态,整个社会的步伐变得缓慢起来。从古至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的“冬至休整”逐渐被调整到腊月初八。腊八节这一天,也标志着春节准备工作的开始。
△ 春节主题的苎麻编织
伴随春节的临近,大街小巷的年味儿越发浓郁。而腊月二十三是一个重要节点。薛冰说:“腊月二十三,送灶王。记忆中,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会在灶台贴上灶王爷的画像,供奉一些象征性的贡品。灶王爷的形象通常是木刻印刷,画像旁常配有对联,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表示灶王爷将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的善行与恶行。”为了讨得灶王爷的好口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糖瓜、麦芽糖等“甜品”。
之后,人们开始打扫房子,贴春联和年画,储备粮食并准备食物。除夕夜,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熬夜迎接新年。在节日期间,人们穿着新衣服,祭天地和祖先,并向长辈、亲戚、朋友和邻居致以新年的问候。
节日活动包括社区举办的庙会、社火和灯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
全国各地“年滋味”的快乐各不同
精心设计的蛇年剪纸,热气腾腾的鱼圆,BlingBling的金箔春联……南京市江宁区文化馆副馆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陈宜娟带着南京金箔锻制技艺、苎麻编织、谷里鱼圆制作工艺、江宁剪纸等非遗传承人来到现场,展示绝活。
△ 热气腾腾的谷里鱼圆
△ 金陵金箔春联
陈宜娟说,“南京拥有自己独特的春联文化。通过数万次捶打、十二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的薄如蝉翼的金箔,与书法艺术相结合,诞生了经年不褪色的金箔春联……”
在中国,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春节文化、“年滋味”。记忆中的年味儿,是年货市集里熙熙攘攘的人群穿梭于各个摊位之间、是民俗演出精彩纷呈的热闹、是大红“福”字张贴起来的喜庆……
在北京,除夕夜一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饭后还要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包饺子,充满温馨的仪式感。
在四川,春节前两个月,家中长辈就要开始提前准备香肠和腊肉。
在广东,没逛过花市,不足以谈过年,代表着“大吉大利”“猴赛雷”“迎接新财富”的金桔树是过年必备。
广阔的中国大地上,春节的文化留存在热气腾腾的灶台间,流淌在欢声笑语的筵席上,沉浸在盛大隆重的集体民俗里,绽放在每一张热情洋溢的笑脸上。
文|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白雁 胡玉梅 裴诗语 任雨风 张文颖
图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牛华新
视频|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钱念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