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 编辑:王鹏
- 时间:2024-12-20 08:10:48
初冬,层林尽染,江苏大地仿若打翻的调色盘,浸染出惊艳无比的山水画卷;季节限定“天鹅湖”、丹顶鹤翩翩起舞,“神奇动物”刷屏带来勃勃生机……在江苏,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相得益彰,勾勒出一幅幅“环境美”崭新图景。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将“环境美”作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鲜明标识之一。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十年来江苏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实现“沧桑巨变”。如今,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照进现实,美丽江苏新画卷更加可观可感。
太湖美景如画 资料图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初冬时节,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站在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湿地公园神农码头,眼前是一幅广阔无边的水景图,水天相接、碧波荡漾,湖面上碎金点点、水鸟嬉戏。
很难想象,这般如画景致,曾经竟是徐州面积最广、环境最为恶劣的采煤塌陷区。塌陷区变绿洲,这正是徐州因地制宜,着力推进煤炭塌陷区生态修复工程的结果。
徐州潘安湖美景 贾汪区委宣传部供图
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贾汪。在潘安湖神农码头上,总书记夸赞贾汪转型实践做得好,现在是“真旺”了。总书记强调,塌陷区要坚持走符合国情的转型发展之路,打造绿水青山,并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实现逆风翻盘?徐州贾汪区走出了一条绿色转型之路。近年来,贾汪区关闭淘汰高污染工业企业,在全国首创“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采煤塌陷地治理模式,经过十余年的修复治理与生态转型发展,潘安湖湿地公园已成为徐州市民名副其实的后花园。
经过修复的潘安湖,四季皆景,一些珍稀野生动物频频“亮相”,“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也在芦苇丛中生下幼鸟。
“以前这附近都是煤厂、砖瓦厂,灰尘满天飞。”家住潘安湖边西段庄村的臧猛回忆着以前的环境,再看看如今的美景,不禁感叹道:“环境太美了,我们这儿的年轻人都愿意留下来了。”如今,很多村民选择在潘安湖景区就业,开游览船、在景区售票、做环境保洁员……不仅如此,一批休闲采摘、农旅观光、特色民宿项目建成,这里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打卡地,村民们吃上了“生态饭”,日子越过越红火。
谋求绿色转型的贾汪,是江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十年来,江苏牢记嘱托,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一串串数据印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成效:十年来,江苏在经济总量接近翻了一番的同时,单位GDP能耗、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26.4%、30.9%左右,连续3年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连续6年保持Ⅱ类。
如今,美丽江苏建设又站在新的起点上。2024年5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实施意见》,其中强调,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
江河之治让绿色福祉更可观可感
江苏是全国唯一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水的风采、水的韵味,是美丽江苏画卷的基础底色。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也是江苏守护江河安澜的必答题。
近些年来,江苏坚定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要求,推动长江江苏段生态环境质量发生转折性变化,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连续六年保持Ⅱ类。
华丽蜕变后的南通五山地区滨江片区 狼山管理办提供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考察江苏时,用“沧桑巨变”充分肯定南通五山沿江地区的环境整治成效。
对于总书记称赞的“沧桑巨变”,从小生活在狼山脚下的90后方峥感受很深。“小时候家里明明离长江很近,但因江边布满了硫磺堆场、水泥厂,想去一趟江边却很难。”2017年硕士毕业后,方峥回到家乡成为狼山镇街道的一名基层工作者,参与到了五山地区滨江片区生态修复工作中,“通过产业退、港口移、城市进、生态保,五山地区滨江片区面貌大不同了。”如今,方峥还从原来的亲历者、建设者变成了一名史志工作者,她想把五山地区滨江片区的精彩蝶变、南通人民在生态保护方面的伟大奋斗都记录下来,让更多人、也让历史记住这一“沧桑巨变”。
扬州运河三湾文化生态公园 袁海东/摄
一横一纵,长江和大运河在扬州交汇。对于扬州市民来说,江河之美给当地百姓带来可观可感的绿色福祉。
节假日,扬州市民张庆就会带着儿子到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逛一逛,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每有新展,张庆母子也必然前去参观。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袁海东/摄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时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当时我带着儿子就在现场。听到总书记那么关心大运河,我们感到温暖而充满信心。”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张庆依然很激动。“我家几代人都在运河边长大,大运河是我们生存的家园,更是不可割舍的根脉。”四年来,张庆见证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不断成长,变得更美更有内涵。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一开放就变成了“网红打卡点”,建成3年多来,吸引了超1100万人次前往参观;与博物馆同期建设的大运河文化街区一期工程也在2021年正式开放,如今二期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
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画卷
在长江江苏段,数只黑鸢或俯冲掠过江面,或飘然翱翔于天空,甚至是与长江江豚同个框,是江畔最常见的风景。
南京鼓楼滨江段成为黑鸢聚集地 施向辉/摄
今年秋冬,“黑鸢5号”成了南京的新晋网红。2023年3月,一只被南京市民救治放飞的黑鸢,背上GPS“小书包”,被命名为“黑鸢5号”,今年再次回到南京越冬,累计飞行超1.2万公里,受到全南京人的关注。一只鸟儿上演“万里归途”,折射出了江苏不断改善的生态环境。
不只是小小黑鸢,江苏的“神奇动物”规模不断扩大:麋鹿种群达7840头,其中野外种群3356头,是世界上最大的麋鹿野生种群;“明星”物种丹顶鹤出雏56只,同比增长33%,丹顶鹤自然繁殖与野化试验持续开展;东台-如东滩涂越冬勺嘴鹬达350只,约占世界种群的60%……
野生丹顶鹤来盐城越冬 陈国远/摄
来自江苏省生态环境厅2024年上半年公布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江苏物种数更新至8842种,较2022年增加1939种,增长率超28%。其中,陆生昆虫、陆生维管植物、陆生脊椎动物增幅分别为52%、40%、16%,珍稀濒危物种大量出现,共记录到国家重点保护物种176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受威胁物种132种。
“神奇动物”记录不断刷新,这背后是江苏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努力。
从2020年开始,江苏启动《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立法工作,制定修订了《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江苏省湿地保护条例》等近20部相关地方性法规;2018年印发《江苏省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划定8大类407块8474平方公里的陆域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理念,对受污染、受损害、受破坏、受干扰的自然生态系统实施积极适度的人工干预……
从生产转型、生活宜居,再到生态美丽,江苏以“绿”为笔,将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描绘得更加浓郁,一幅富饶秀美、蕴藉隽永的“美丽江苏”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顾潇 严君臣 张晓培 徐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