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牢记嘱托 答好“强富美高”新答卷|奋力勇挑大梁,读懂“苏大强”经济强密码


“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这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为江苏发展描绘的宏伟蓝图。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江苏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2014年的6.51万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12.82万亿元,连跨6个万亿元级台阶,每一个跨越就代表着大江苏迈入新的Next level。

13个设区市全部跻身全国百强,拥有5座“万亿之城”,成为全国首个所辖设区市地区生产总值均超千亿的省份……江苏始终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强信心、稳预期、促发展,向新提质,牢记嘱托、勇挑大梁,扎实稳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奋力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含智量”更高,夯牢实体经济“家底”

以占全国1%的陆域面积、6%的人口,创造了10%以上的经济总量。十年来,江苏干部群众牢记殷殷嘱托,一笔一画把“强富美高”新江苏宏伟蓝图从“大写意”绘制成“工笔画”。

实体经济是江苏发展的“看家本领”。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工集团考察时强调,“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要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

 徐工集团自主研制的“世界第一吊” 刘畅/摄


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徐工集团走在锻造“国之重器”的前沿。2024年3月,徐工集团自主研制的“世界第一吊”在河北衡水成功首吊,第七次刷新由自己创造的千吨级起重机研发纪录。

自动化流水线作业、关键拧紧工序实现自动化定扭、智能化生产系统……在徐工集团重型机械有限公司的装配车间里,每一道工序都展现着“智能”的魅力。“7年来,我常常会想起总书记考察时的情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厂里调研时,我们的生产线只有部分具备智能拧紧功能,现在不断升级迭代,已经全部打通了。”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工集团考察时,负责向总书记介绍起重机底盘车桥智能拧紧系统的陈亮是徐工重型工艺技术部的一名工程师。“改造升级底盘智能生产线,这在当时是行业空白,我们的方案迭代了十几次才形成,最终花了一年多时间完成升级,我真切感受到了企业从制造向‘智造’的跨越式发展。”陈亮说。

 陈亮在车间


如今,江苏制造业的“含智量”越来越高。在理想汽车常州基地,平均每一分钟就有一台新能源汽车下线;在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一根7毫米的钢丝能够吊起5辆汽车;在无锡一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可以生产全球量产最细的300支纱线……截至目前,制造强省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达91.9,居全国第一;13个设区市实现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覆盖,累计14个集群入选“国家队”,总数第一,占全国比重近1/5。

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向“新”而行

科技创新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大事。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赋予江苏“四个新”的重大任务,第一个就是“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

布局建设苏州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锻造“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等“国之重器”,相继落户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江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提供坚实支撑。

 南瑞集团


2023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瑞集团考察时指出,要加快推动关键技术、核心产品迭代升级和新技术智慧赋能,提高国家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

一年多来,南瑞集团牢记“国之大者”,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成功攻克了新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体系架构和关键技术,研发强不确定环境下电网自适应紧急控制系统,以全国产化的核心技术及设备支撑驻马店-武汉1000千伏特高压、新疆阜康抽蓄电站等重大工程建成投运,四川成都构网SVG等重大项目按期推进……一项项成果不断实现核心技术、装备的国际领先和自主可控,显著提升国家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是世界看中国、看江苏的重要窗口。开发建设30年来,这片创新热土始终生机勃勃、敢闯敢创。

 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3年7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苏州工业园区青丘街附近的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兴源创”),了解企业科技创新情况。华兴源创是一家归国科技人才创办的高端工业检测设备生产企业,当时,作为科研小组负责人的熊星展示了公司的实验装置。2013年,熊星从韩国博士毕业后便入职,专注于光电视觉方面的研究与创新,如今担任华兴源创先进技术研究院光电视觉部部长。“我们聚焦目前遇到的技术难题成立专项攻关小组,推动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熊星说,作为“科创板第一股”,华兴源创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应用,“在AI应用上,我们开发Demura AI的应用研发,实现Demura的智能补偿,并取得相应成果,通过实际评价,在低灰阶的Mura补偿上面,无论是效率还是效果都优于目前的传统算法。”

人才高地,为发展注入“原动力”

从人工智能到生物技术,从新材料到新能源,每一个领域的突破和创新,都离不开科技人才的贡献。截至2024年8月,在江苏的两院院士有116人,全省国家级人才数量占全国10%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65%的两院院士、40%的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专家在江苏创新创业,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南瑞集团技术人员在生产线开展技术攻关


“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攻关高精尖技术,成就有价值的人生”“国家现代化建设为年轻人提供了广阔舞台”“要把握历史机遇,大显身手,勇攀科技高峰”……对于青年科技工作者,总书记殷切勉励。

95后金玉龙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目前是国家电网南瑞集团研发中心资深研发工程师,从事虚拟电厂等领域的软件研发工作。他告诉记者,“当时总书记就站在我们面前,‘一辈子办成一件事’也成为我的人生座右铭,鞭策着我在科研一线不断奋进。”金玉龙说,一年多来,南瑞集团组建了“十年磨一剑·攻关高精尖”青年创新工作室,瞄准新型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短缺等难题,成功研制了虚拟电厂运营管控系列软硬件产品,提出了国产化整体解决方案,并在山西、宁夏等20多个地区批量应用,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注入新活力。

近年来,江苏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因地制宜打造产业科创人才矩阵。比如,苏州2024版“1+8”人才政策,顶尖人才最高可获1亿元项目资助;常州持续升级迭代“龙城英才计划”政策,人才专项资金年均增长20%。此外,聚焦第三代半导体、6G技术、人工智能、战略新材料等有基础有条件的重点领域,江苏综合运用“揭榜挂帅”、创新联合体等组织方式遴选攻关团队。

一项项政策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熊星说,苏州的创新氛围浓厚,政策环境不断完善,“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将牢记嘱托,扎根一线,加快基础科技的理论研究,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助力构建完全自主的科技创新平台,拓展应用科技研究的宽度。”

通讯员 王琳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卢河燕 赵丹丹 张晓培 徐晓安

(企业供图)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