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 编辑:王鹏
- 时间:2024-12-12 16:11:17
十年来,无锡滨湖以大地作纸、以创新为笔,“强富美高”滨湖新图景一步步变为现实。2023年滨湖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0.6亿元,GDP增幅达6.5%,全无锡市第一;2024年前三季度,滨湖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49.04亿元,同比增长6.3%,增速依旧位列全市第一。
一项项数据,传递出滨湖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力量。
科技创新地,催生产业强劲动能
无锡滨湖2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近六成面积是水,剩下四分之一是山,但在这样一片山川秀美的土地上,滨湖打造出了超百亿规模的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软件信息、旅游等产业,凭借的就是“创新”精神。
“强富美高”滨湖新图景 通讯员供图
创新已融入滨湖的血脉,成为最鲜明的气质。500米长的陆藕路走出9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破千亿元;2000米的滴翠路,汇集了6家上市企业、5栋税收“亿元楼”、14家总部企业和193家高新技术企业;11.8公里长的山水东路,更是诞生了“奋斗者”号、“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等一批国之重器。
作为无锡重要的科创策源地,滨湖集聚了全市约90%的科研院所,大院大所“浓度”位于全国县区前列。根据最新发布的《省政府关于2023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无锡市共有41个项目荣获2023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其中滨湖区有21个项目榜上有名,上榜数量位居全市第一,科技创新成果显著。
今年,滨湖持续放大科学技术溢出效应,以山水东路为中轴,启动建设山水东路科创谷。科创谷以“院所经济、数字经济、低空经济”为产业主导方向,精准实施产业项目、科研机构和优质人才导入,不仅加速推动了一批高端装备创新研究院等研发平台的落地,更集中了3000余家以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为主导的新兴企业。
这里的创新动力,正不断转化为产业的实力、城市的魅力和投资的潜力。
碧水青山间,厚植绿色发展本底
滨湖,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太湖滋养着滨湖,滨湖也反哺着太湖。
近年来,在“两山”理念的引领下,滨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着太湖沿岸的生态环境,守护着水清、岸绿、景美。日前发布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太湖首次被生态环境部评为良好湖泊,湖心区近年来首次实现年度Ⅲ类水质。
2023年度,滨湖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旅游产业成绩斐然。据统计,本年度滨湖区旅游收入再创新高,2023年全区接待旅游总人数3001万人,实现旅游收入334亿元。
绿色,是生态底色、产业成色,也是发展本色。树立产业标杆的同时,滨湖在建筑领域,也开启“碳”索高品质绿色建筑新纪元。
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是滨湖竞速量子科技赛道的“头号工程”,如今也成为全市首个新建分布式光伏发电实时并网项目,随着一套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在研究院楼顶铺设完成,这里既能独立发电又能并网运行,年发电量预计达20万千瓦时,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00吨,实现高效供电的同时最大化利用绿色电能。
生态的答卷,写在绿水青山间;发展的画卷,铺展万里河山处。滨湖不断逐绿而行、勇“碳”新路,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绿”动。
人文烟火气,激荡经济繁荣活力
山水灵动,人文璀璨。立足深厚人文底蕴和发达经济基础,新时代的滨湖坚定文化自信,在加速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航程中,不断发掘“人文之美”,成就“经济之兴”。
这里从不缺传奇,更不缺续写传奇的创意。2023年,位于滨湖的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成功入选首批“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与它同时入选的,还有滨湖马山的拈花湾禅意小镇。作为第一批江苏省级特色小镇,拈花湾以“禅”为核心文化主题,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吃住行游购娱”多业态融合,开启了中国文旅小镇建设“无中生有”的创新模式。
努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区域发展的新流量、新动能,近年来,滨湖区以文化强区建设为总揽,以人文经济为导向,不断深化文化遗存利用,加快推进荣巷历史文化街区转型发展,让城市中的历史建筑成为承载江南文脉的重要部分。经过近1年多的改造,焕新升级荣毅仁纪念馆正式向公众开放。
从鼋头渚景区独树一帜打造“世界级赏樱胜地”,到红沙湾景区改造提升为无锡太湖植物园,从火爆出圈的粉色“锡马”,到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太湖帆船拉力赛等诸多品牌赛事落地滨湖,山水风光与人文底蕴的相互交融,地域特色与政策赋能的双向驱动,已经成为滨湖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典思路,不断成就着这片湖湾更浪漫的未来。
太湖北岸,人文与创新双向奔赴的动人故事,产业与生态共荣共生的和谐景象,坚持不懈只争朝夕的奋斗之姿,正凝聚成一幅“强富美高”的“滨湖新图景”。
通讯员 冰轩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朱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