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公布2024年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位于扬州高邮界首镇永安村北大运河东堤的子婴闸榜上有名。
子婴闸得名于下游子婴河。子婴河古称子婴沟,是高邮与宝应的界河,以秦子婴命名。清代高邮贡生孙应科在《里下河水利编》中说:“运河三百余里,宝应居其中,界首之子婴沟中而又中。”而它的得名,据传与秦始皇、秦王子婴有着联系。
相传子婴河畔曾留有两位秦王“打卡”
子婴河起源可追溯到古邗沟。据《高邮水利志》载,子婴河于西汉元狩年间(公元前120)正式拓宽开凿,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
清初顾祖禹独撰的《读史方舆纪要》也提到了子婴沟,说这条河在高邮州六十里,至宝应县泄官河(大运河)之水,东南流经州界,东接广洋湖。明万历年间,浚入兴化县大纵湖。明朝以后,子婴河不仅是航道,更是为汇淮河洪水入海的重要通道之一。
子婴庙、子婴河、子婴闸……高邮为什么有这么多与秦王子婴有关的地名?民间有传说,这与秦始皇东巡有关。而子婴的身份,也有不同说法。扬州文史专家黄继林表示,最早记载子婴事迹的是《史记》,书中《秦始皇本纪》和《李斯列传》对子婴的记述不一样,于是就有子婴是“秦二世的侄子”“秦始皇之弟”“秦二世的兄长”三种不同的说法;从东汉班固一直到近、现代修订出版的《辞海》和《辞源》,都说子婴二世长兄扶苏的儿子。
说回民间传说,《淮安市志·大事记》载:(秦始皇)“上会稽(今绍兴),后渡江北上,经邗沟,转淮河,北至琅邪。”相传,东巡路上,子婴任先行官。当时正值冬季枯水期,河道淤塞。为使皇家船队顺利航行,子婴紧急征集民夫,一路清淤,形成河道雏形,从此邗沟中段便称子婴沟。
其实,高邮的地名相传也来源于秦始皇。秦始皇东巡经东阳来到这里,筑高台建邮亭,从此有了“秦邮”之名,至汉武帝元狩六年建县后才改名“高邮”,一直沿用至今。
2000多年过去,当年秦朝两位君主是否真的来到子婴河,已无实物见证。但这段故事却深深留在当地人心中。位于子婴河终端的高邮临泽古镇,自汉代起便建有一座子婴庙,香火一直延续至20世纪五十年代,可见这片土地与子婴深厚的缘分。
它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主要遗产点
子婴河上现存的子婴闸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为叠梁式闸门,条石结构。不过,早在明代的书中就有子婴闸的身影。扬州文化学者孙克介绍,明天启年间,河南郎中朱国盛纂、徐标续纂了《南河志》,其中明确有子婴沟大闸的名称:“宝应运河东堤有子婴沟大闸、力清沟闸、朱马湾闸、江桥闸、文峰闸、三里沟闸、郭家沟闸。”
子婴闸建立的初衷是用来调节水位,在里下河水患治理过程中,它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可谓“功勋闸”。宋以前,扬州至淮安一线,大小湖泊连绵不断,黄河夺淮,先后将苏北许多小湖荡冲汇成大湖,运河扬州段也就成为黄淮入江走廊。黄淮之水带来的泥沙使湖底渐高日浅,不仅使湖泊的蓄水能力下降,也逐渐使运河由南高北低,水由南往北流为北高南低,水由北往南流。
运道河湖合一,风急浪险,舟船常遭风浪袭击,“千舟半渡,一风而尽。浮尸无数,惨不忍睹”的灾难时有发生。因此,子婴闸应运而生。
这些年来,子婴闸也在不停地升级换代:1934年闸上游增建浆砌块石裹头;1951年增做下游混凝土闸舌;1962年改为齿杆式闸门;1963年更换为齿杆式钢闸门;2021年对该闸进行了保护性加固……时至今日,子婴闸也没有“退休”,作为高邮灌区子婴干渠的引水闸,它现灌溉面积仍有10万亩。
子婴闸在世界上也颇有知名度。2021年11月26日下午,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2届执行理事会上公布了2021年(第八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中国江苏省“里运河—高邮灌区”申报成功,子婴闸就是其中主要遗产点之一。
车逻闸、界首小闸、子婴闸,得益于这三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古闸,高邮湖、里运河和高邮灌区之间,至今仍保持着“灌溉与漕运”“灌溉及防洪”两大动态平衡,成就了这片“鱼米之乡”。
通讯员 毛群英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韩秋 庄剑翔
(通讯员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