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雪域高原焕新貌 | 海拔5231米的“天下第一道班”,他们守在唐古拉山的风雪中



年平均气温零下8℃,最冷时达零下40℃,空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40%,一年有120天以上刮着8级大风……唐古拉山,藏语意思是“高山上的高山”,海拔最高6839米,被称为“雄鹰飞不过去的高山”。位于唐古拉山海拔5231米的109养护保通点,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养护道班。

9月13日,现代快报记者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雪域高原焕新貌”调研采访活动,来到109养护保通点,了解“天下第一道班”的故事。

39名道班工人,守护59公里运输动脉

从那曲市出发,行驶200多公里,采访团来到位于唐古拉山口的109养护保通点,此时海拔已达5231米,下车后明显感到寒冷、空气稀薄。一进门,“天下第一道班”的纪念碑赫然醒目,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1990年,交通部将109养护保通点正式命名为“天下第一道班”。

 “天下第一道班”纪念碑


除雪除冰、抢险保通、养护作业、清理垃圾……109养护保通点共有39名职工,承担着青藏公路唐古拉山路段59公里的养护保通任务。由于海拔高、地质复杂,存在多年冻土,泥石流、雪阻、路面沉陷、裂缝、坑槽等各种自然灾害和公路病害时有发生。

 109养护保通点的工人在铲雪(受访者供图)


“尤其是冬天,一下雪路面就会结冰,我们道班经常从早到晚在路上清除冰雪,保证公路的安全畅通。”43岁的地嘎曾是一名军人,退役后和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养路工,也就是人们常称的“路二代”。如今,他已经是109养护保通点的工区长。

 地嘎


受高寒低温限制,唐古拉山路段的养护季节性非常强,每年的5月到10月是公路养护的黄金时间。这段时间,地嘎经常和工友们在凌晨四五点出发,突击养护,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饿了吃些糌粑,渴了喝点酥油茶,有时候还要在山顶上过夜,确保这条重要的运输动脉,能够抵御住极端恶劣气候的考验。

 109养护保通点的工人风餐露宿


每年救助300多人次,共收到3000多封感谢信

109养护保通点不仅护路,还救人。

“人上五千米,一步三喘气。”在雄鹰都难以飞过的唐古拉山,汽车制动失灵、钢板断裂、车胎损坏等抛锚事故时有发生,也有因雨雪天气、路况不熟、旅客严重高反等引发的各类交通事故。

唯一驻守在这里的109养护保通点,就成了“救命稻草”。

“我们每年救助人员超过300多人次,保障6万余车辆的安全通行。”地嘎带着记者来到了109养护保通点的临时救助站,满墙的锦旗、几本厚厚的留言簿,讲述着“天下第一道班”的温暖故事。

“这是我前两个月收到的一面锦旗,是一名河南郑州来的摩友送来的,还写了一封感谢信。”地嘎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这名自驾摩托车的旅客,行驶在唐古拉山至格尔木无人区时,因天气恶劣、道路湿滑,连人带车翻进深沟里,困在里面出不来。正好路过的地嘎和其他三名工友,不顾危险与疲惫,奋力展开救援,摩友才得以脱险。

 地嘎收到一名摩友送来的锦旗

 地嘎收到一名摩友的感谢信


在临时救助站里,有两间面积不大的房间,摆放了六七张床,免费供旅客休整,还提供热水、氧气、药品等。地嘎清楚地记得,去年的一个冬夜,下起了暴雪,这里一晚上就住了17人。窗外是漫天的大雪,屋里是温暖的灯光。

 临时救助站里满墙的锦旗


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至今还在唐古拉山上延续。地嘎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些年来,这里珍藏了3000多封游客的感谢信,还收到了近370面锦旗。

“司机之家”,家一般的温暖

“我们这里有免费的热水,自己带饭的话可以热一下,没饭的话我给你们做一些。”在109养护保通点设立的公路服务站,每进来一名过路人,私曲吉都会热情地招呼他们。

 “司机之家”


私曲吉是109养护保通点的39名工人之一。她清楚地记得,自己是在2014年的五一劳动节那天,加入“天下第一道班”,从事道路养护工作。“我也是一名‘路二代’。”私曲吉骄傲地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她从小就对公路很有感情,因为父母在这里奋斗了一生。

 私曲吉


对于这个公路服务站,私曲吉称之为“司机之家”。整洁明亮的房间里,有几排沙发供人休息,还有免费的开水、氧气、抗高反的药品等,像家一样抚慰无数旅人的身心。隔壁房间还开了个小超市,私曲吉说,商品价格和县城里的一样。

 “司机之家”


每天,门口的这条路上都有不少徒步、骑行和自驾者,还有远道而来的朝圣者,长途跋涉让他们筋疲力尽。“夏天时,一天就能接待七八十人,冬天稍微少点,有二三十人。”私曲吉告诉记者。

“‘天下第一道班’真的是雪域高原非常温暖的存在”“感谢这里工作人员的长期坚守,让远行的人们在这里能够安静地休息”“非常感谢你们能够在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为我们提供便利的服务”……在桌上的留言簿中,无数旅人在这里表达真挚的谢意。

在这条公路上,一代又一代公路养护工人继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正如门口的纪念碑上所写,“养路为业,道班为家。人在路上,路在心上。”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史童歌 文/摄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