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张大冬建议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教育“双减”一直是热门话题。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校长张大冬建议,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培养一支未来能够攻坚克难的科技人才后备队伍,就能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 张大冬

在张大冬看来,科学教育既能让青少年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也能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他说,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应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工程,需要学校、家长、社会等多方力量。为此,张大冬建议,将科学教育纳入“双减”课后服务项目,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育主管部门要指导学校将课后服务与科学类课程学习有机衔接,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STEM课程,开展编程教育、创客教育、AI教育等探索,面向学生开放实验室,方便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在探索学校特色化科学教育路径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张大冬说,在国家层面,要继续加大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硬件的资金投入。“当前,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硬件条件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不能与现在的科学教育形势相适应。”他建议加强中小学科学实验室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建设学科功能教室、创新实验室、创客空间、机器人教室等。此外,张大冬还建议加强中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建设。

社会是教育实践的大课堂。张大冬表示,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还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重视发展课堂外的科学教育。“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规划展览馆和工农企业等单位,向学生开放所属的场馆、基地、营地、园区、生产线等阵地、平台、载体和资源,为广泛实施科学实践教育提供物质基础。”张大冬说,各有关部门、单位还可以建立“科学教育社会课堂”专家团队,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课程和项目。鼓励教师和中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园,开展更多的社会实践,更多地接触自然,培养兴趣,开阔科学视野。

张大冬说,在网络信息化发达的今天,可以推进“数字化科学教育与科学普及服务平台”建设,以此聚集各种科学教育资源,通过数字化手段,创新场馆、平台和资源共建共享方式,进一步优化科学教育资源配置,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科学教育服务。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伟娟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