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地域文明探源|这些考古发现告诉你“苏”从哪里来


常州寺墩遗址发现了崧泽文化墓地、木构建筑和良渚文化建筑基址,反映了太湖地区的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南京西街遗址发现了六朝都城的南大门,勾勒了六朝时期南京中轴线……2月26日,2023年度江苏地域文明探源重要进展汇报会在南京举办。

会上,经特邀专家合议,常州寺墩、南京江宁华西村墓地、南京西街、溧阳古县、淮安新路、盐城盐业考古等六项考古发现作为重点推介项目。


 △2023年度江苏地域文明探源重要进展汇报会

常州寺墩遗址:对东南地区史前“鸟崇拜”传统产生影响

以出土大量高等级良渚玉器而闻名,被认为是良渚文化晚期的中心之一,是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研究工程“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课题的组成部分……它是位于常州市天宁区的全国文保单位常州寺墩遗址。


 常州寺墩遗址项目负责人于成龙介绍考古成果

“寺墩在学界享有盛名,主要得益于1982年寺墩3号墓的发现,这也是迄今为止良渚文化出土玉器最多的一个。”常州寺墩遗址项目负责人于成龙介绍,从遗址整体的布局来看,可以明显看到有内外两圈水系,寺墩墩体恰好位于水系的中心,这也是本次寺墩遗址考古成果发布的重要内容。

 寺墩遗址发掘区航拍图

张家浜、草塘浜、窑墩浜、北塘圩、南塘圩形成了外圈水系,寺墩墩体周边还有一个内圈水系,内圈水系和外圈水系北部有一个明显的连接通道。

 常州寺墩遗址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 南京博物院藏 是钟寅 摄

本次考古发现的重要遗迹包括崧泽文化墓葬区、干栏式建筑遗存等和良渚文化砌石遗迹、建筑基址、贵族墓葬区等。


 彩陶纹样

“这是它的头,这是它的喙,这是它的眼睛……”于成龙展示了寺墩出土的漆彩陶壶上编织纹鸟形象。他表示,这反映出崧泽文化飘逸灵动的思想和突出的创新能力,“从这个形象还可以引申出整个东南地区‘鸟崇拜’传统。”

于成龙表示,寺墩遗址发掘成果初步呈现出崧泽文化晚期向良渚文化时期的文化形态和聚落布局的变迁,反映了太湖地区的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为讨论长江下游区域文明发展模式提供了新视角。

 南京江宁华西村战国至六朝墓地项目负责人许志强介绍考古成果

南京江宁华西村战国至六朝墓地:战国至六朝,历史发展的直观“剖面”

南京江宁华西村战国至六朝墓地位于南京主城西南约25公里处的江宁街道江宁河南岸,原有华西村等自然村落。

该考古项目负责人许志强介绍,从宏观的地理上看,发掘点紧邻长江东岸,位于战国秦汉时期“江东地区”的西北侧,连接南北、沟通东西,是控扼长江航道、深入江东腹地的重要交通节点。

“一条大河、一条中河交汇在一起,叫T字形水道。在中国南方地区非常显著。”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学锋表示,六朝江宁县也是一个典型的T字形水道。“如果江宁没有宽阔的秦淮河,孙权恐怕就不会选择在南京建都,而选择江浦。”

 南京西街遗址出土灰陶壶

南京江宁华西村战国至六朝墓地,墓葬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器物丰富、时代连续,是南京乃至整个江东地区较为罕见的古代大型公共墓地。

“南京华西村发现了大批战国晚期的楚式墓葬,为研究楚文化的分布变迁,以及楚国经略江东地区的历史进程提供了重要资料基础。”许志强说。

南京华西村古代墓地,自战国晚期绵延至六朝早期,墓葬时代连续,发展脉络清晰,数百年的文化演进得以集中体现,是反映江东地区战国汉六朝时期历史发展的直观“剖面”。

 西街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陈大海介绍考古成果

南京西街遗址:一门三道,宽33米!六朝都城国门被发现

前不久,南京西街遗址发现的“长干古城”把南京城史往前推了600年,轰动全国。

西街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陈大海透露,西街遗址考古除了晚商城址的发现外,六朝时期的遗存同样极为重要。

 西街遗址环壕区航拍

陈大海介绍:“长干古城是长江南岸的前哨阵地,在中原地区商周更迭之际,有北方族群和势力南下,长干首当其冲。长干古城所具备的军事要冲作用,在此后吴越争霸,乃至六朝建都,长达约1500年间都不断体现出来。”

 长干古城复原示意图

六朝时,都城位于淮水以北,长干古城是淮水以南的重要门户,人烟阜盛。当时,这里是最著名、规模最大的生活区,也是一处寺庙集中地,先后建有多座著名寺庙。

在遗址区,考古学者们发现了大量六朝时期的遗存、遗物。最为重要的是,发现了南朝御道和都城的南大门,也就是国门。

陈大海说:“南朝道路纵贯地块南北,两侧各有路沟,已探明长度210米,路面宽26米、路沟宽3-6米。路面车辙密集,不见分道。”

国门气势恢宏,一门三道,宽约33米,进深约17米,门墩两面有砖铺散水,门道残存铺砖。两侧城墙为砖包夯土,厚11.5米。国门及城墙外还引南涧水开挖了护城河。

 南京西街遗址考古现场

张学锋认为,国门的发现意义非凡。梁武帝通御道于长干里,新作国门,打造了国都气派的南大门。六朝建康城御道经朱雀门南渡朱雀航,南出进入长干里,和牛首山的牛头天阙形成了六朝时期南京的中轴线。

 溧阳古县遗址项目负责人高伟介绍考古成果

溧阳古县遗址:1500年前的县城长这样

江苏溧阳古县遗址的发掘,明确了城址四至和城门分布,发现了城内“十”字干道和城外环城路网,揭示了城内外排水系统、城外礼制建筑遗存和院落遗存,首次较为完整地揭露了六朝时期县城遗址的结构布局。

 古县遗址及周边文物点

多用木桩地钉加固、蚬壳当石灰使用……溧阳古县遗址项目负责人高伟介绍,溧阳古县的城址营建技术上具有南方地域特点。

“郡县治、天下安”。溧阳古县遗址的发掘为全面客观地解读六朝“永平”“永世”县治及其前世今生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整体深入解读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面貌、探索城址发展变迁、深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六朝县城遗存样本。

 溧阳县治与中江水道

溧阳县治经由固城、古县村、古城村、旧县村到溧城镇的变迁,无一例外选择在河道顺通之地,并与中江水道形成通畅的水上交通体系。高伟说:“水网交通具有重要的社会纽带作用,由此构建的江南水网社会不断发展融合,形成独具魅力的江南运河文脉,汇聚为大一统国家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开启了隋唐大运河贯通南北、通达天下的滥觞。”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博物馆副馆长、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表示,“溧阳古县代表了长江流域不同地区的开发,跟六朝时期运河体系的形成有着本质关联。正是有了溧阳古县丰富的水网交通,才会有后来的‘苏湖熟,天下足’”。

 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陈刚介绍考古成果

盐城盐业遗址:已调查发现盐业遗址90余处

民以食为天,食盐则是当之无愧的“调味之王”。古代,两淮盐业通过水路运输为江苏省乃至全国提供了物资和财政方面的强有力支持。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陈刚介绍,基于两淮盐业的重要性,江苏设立“江苏盐业考古”专项课题并实施。

 东台缪杭遗址(唐五代盐业生产聚落)现有地貌及周边水系分布

目前,盐业考古已取得重要进展,在盐城、连云港地区新发现商周至明清时期盐业遗址90余处。

 大丰丁溪遗址范公堤堤坝及砖础遗迹考古出土场景

陈刚说:“盐城大丰曾是重要的盐业生产地和盐业集散地。史料表明,大丰煮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前,到了南北朝时期,大丰已是盐运咽喉、经济重镇,为淮北海盐集散中心。”调查发现的大丰后北团遗址位于盐城市大丰区西团镇后北团村,共清理出灰坑49座,灶9座,沟9条,柱洞27个,房址1座。根据采集陶瓷片,结合大面积分布的草木灰初步判断,该遗址可能是明清时期的盐业遗址,遗址年代可早至南宋。

 在后北团遗址发现了明清时期的3座盐灶和1组淋卤坑

2023年,调查组在后北团遗址发现了明清时期的3座盐灶和1组淋卤坑。陈刚说,这是盐城境内首次通过科学考古发掘揭露出的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盐灶,为研究盐城地区明清时期制盐工艺提供了珍贵材料。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胡玉梅 裴诗语/文 钱念秋/摄

部分图片来源于南京博物院、南京市考古研究院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