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将至,在南京哪里能看到“龙”呢?推荐您三处“有龙出没”的场馆,带着小朋友逛逛,不仅能感受龙年氛围,还能学习生物演化的知识。心动了吗?走起!
南京地质博物馆
打卡“中国第一龙”
位于珠江路的南京地质博物馆新馆,有一件珍贵的藏品——许氏禄丰龙。这具化石骨架与身旁的“大块头”相比,并不显眼,高度只有两米多。不过,它的地位却很高,这是第一种由中国人发现、研究、装架展出的恐龙,因此“中国第一龙”的称号实至名归。
△许氏禄丰龙
乍看之下,许氏禄丰龙的姿态有些像今天的袋鼠,它的前肢短小,后肢和尾巴粗长,这种身体结构意味着它很可能具有双足站立、行走的能力。云南禄丰,是许氏禄丰龙的“老家”。科学家发现不同种类、时期的恐龙在禄丰持续生存了6000万年,其中侏罗纪时期的化石最为丰富。许氏禄丰龙正是生活在三叠纪晚期至侏罗纪早期,距今大约1.9亿年前。那时,云南禄丰气候温暖、植被丰富,许氏禄丰龙的体型也正适合湖沼环境,长长的脖子可以取食各种植物的嫩叶,宽大的脚掌也可以支撑它在湖沼中行走。
为何这具珍贵的化石会出现在南京地质博物馆呢?这要从杨钟健先生说起,他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抗战时期,中华大地遍地硝烟,杨钟健从北平南下,主持云南禄丰动物群化石的发掘和研究工作,许氏禄丰龙正是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杨钟健来到地质调查所南京总部工作,他亲手发掘、装架的许氏禄丰龙化石也因此留在了南京地质博物馆。
△炳灵大夏巨龙
如今,在南京地质博物馆的恐龙世界展陈单元,不仅能看到许氏禄丰龙,还有巨型禄丰龙、黄氏云南龙、炳灵大夏巨龙、驰龙等各种恐龙。现代快报记者获悉,春节假期里南京地质博物馆将在年初五(2月14日)开馆迎客。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
看懂恐龙向鸟类演化的历程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是南京另一处“寻龙”好去处,这里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各种恐龙化石种类齐全。
在鱼龙展区,一整面墙展示着“邓氏贵州鱼龙”的化石。它身体长达5.5米,呈纺锤形,跟今天的海豚有几分相似,但它却是正经的爬行动物,两者体型相似,只是因为海洋环境造成的趋同演化。为更适应水生生活,鱼龙除形态的变化外,其产子方式也发生改变。恐龙几乎都是卵生,而鱼龙具有卵胎生繁殖的能力,最早生育方式是头先出尾再出,后来转变为尾先出头再出。这降低了鱼龙幼子出生时溺水的概率,大大提高了成活率。
△邓氏贵州鱼龙
△中华龙鸟
在发现“中华龙鸟”以前,人们没在恐龙化石上找到毛发或羽毛的痕迹。“中华龙鸟”生活在1.2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它的发现对于鸟类来源于小型兽脚类恐龙的说法提供了有力证据。
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
“鼍龙”还在冬眠中
想看活着的“龙”吗?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就有。
《西游记》中“鼍龙”是泾河龙王的第九个儿子,西海龙王的外甥。鼍龙,正是扬子鳄古代的称谓。
扬子鳄虽然古称“鼍龙”,但在龙族中的战斗力实在排不上号。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猪婆龙》中这样描述扬子鳄:“猪婆龙(又称鼍龙),形似龙而短,能横飞,常出沿江岸扑食鹅鸭。”它的战斗力上限,也只能斗一斗大鹅。
△扬子鳄
在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的本土区,生活着四只扬子鳄,一只单男“大公”,三只单女“大黑、大黄、小黄”。它们的性格很温顺,整体头部呈现扁平状,小小的脑袋上有一突出的吻,四个小腿儿虽然不长,但是却十分的粗壮,扒拉起来也很有力。它们趾间有蹼,长长的尾巴在水里能当“螺旋桨”推行,这使得它们在水里也能活动自如,灵活捕鱼。除了小鱼小虾,扬子鳄有时也会捕捉一些鸟类或小型哺乳动物,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捕猎时,扬子鳄会隐藏在水中,只露出眼睛和鼻孔,悄无声息地接近猎物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拿下。
春节期间,这四只单身“龙“正冬眠呢,想与它们见面还得再等等。它们往往在11月中旬开始冬眠,一觉睡到来年3月。
不过,红山森林动物园与全国动物园联动举办“祥龙醒春 泽被万物”龙年生肖文化节,游客可以游园集章、体验舞龙、看科普展,一起来探索与龙原型相关的野生动物。相传,龙的外貌特征是由九种动物组合而成,分别为驼头、鹿角、蛇身、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蜃腹。游客可以根据这些线索,在不同的动物身上寻找“龙元素”。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是钟寅 张然/文 钱念秋/摄
(部分图片由红山动物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