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元旦假期即将来临,大家想好去哪里打卡了吗?在盐城,可以去老街巷、老建筑怀旧迎新。
△新街古民居俯瞰 资料图
老街巷,是一座城市的记忆,它们经历风雨,守着过去,望着未来。
与其他城市相比,盐城建市历史不够久远,但文化底蕴深厚。“十里建军路,半部盐城史”。建军路承载着几代盐城人的回忆。
△资料图
纯化路、亮月街、县前路、斜街、人寿巷……这些寻常巷陌中,住的是普通人家,留下的却是城市的记忆与根基。下面跟随现代快报记者一起Citywalk,解码建军路街区老街巷深处的历史脉络、烟火气息。
纯化路,有座250岁的老房子
纯化路,昔以为人朴实、淳厚之意而名,明代称淳化街。万历《盐城县志》载,“淳化街,在县治谯楼西”。也曾名东风路,1981年复更今名,长750米。
△盐城县志 街巷篇(万历)
从建军路的重建军部纪念塔(大铜马)向北几百米,便抵达纯化路。
△纯化路
这条东西巷,一侧是上世纪80年代栽下的法国梧桐。冬日的清晨,阳光从梧桐树的罅隙投射下来,暖暖的。
往东走,两边林立着商铺,有修车铺、珠宝店、理发店、眼镜店、包子店、大饼油条店……
新目园大包,是一家开了三十年的老店铺,名声在外,不仅周围居民每天早上会过来买包子,其他地方的“吃货”有时也会慕名过来品尝。
新目园大包的斜对面,是座清代四合院式老房子。
△清代四合院式老房子
据2019年2月2日盐城市人民政府公布的首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记载,纯化路的四合院民居属于清代建筑。盐城市规划部门提供的《盐城市主城区古建筑、特色建筑统计表》中记录,该四合院建于18世纪70年代,距今约有250年的历史。
整座院子坐南朝北,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四面房屋将庭院合围中间,呈“口”字形格局,为一进院落整体风格。
房子青砖黛瓦,屋檐翘伸,形如飞鸟展翅;四梁八柱,木质梁柱。
县前路,曾有一“四不像”浮雕
纯化路南北向是县前路,长180米。昔为“盐城县人民委员会”门前马路,由县招待所向南至建军中路,因此得名。
据1996年出版的《盐城掌故》记载,盐城县衙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坐落于县前街北端。
有意思的是,八字衙门前广场建有照壁一块,北立面上有一浮雕,刻有牛角、麟身,马蹄、鹿颈状的四不像动物,地方百姓称它为“贪”。
此雕刻寓意深远:县衙内大小官员,上下班时,必经照壁前走过,谁的行为有贪,就形同照壁上的那只“四不像”。
1938年,日军侵占盐城时,县衙大部分房屋被烧毁。
1949年,一度重修为县人民政府驻地。1968年改为县招待所。
而县前路西侧有一斜街,以街道斜曲而名。如今,这里依然有一些人家世代居住。
△斜街老房子
蜿蜒狭窄的巷弄,斑驳脱落的外墙,重新安装的彩钢瓦屋顶……他们习惯居住于此,又想搬离。
“我老伴81岁,我78岁,自从我嫁过来就住在这里,已经住了56年。”一位老奶奶告诉记者,这里的房子几乎都装修重整过,“我们老了,房子也老了,要是拆迁,我们愿意住到大楼套房去,不过拆迁了,要是不靠街,我们老人吃个包子、油条什么的又不方便。”
老街巷,记忆与生命的跃动
纯化路南侧,有一人寿巷,巷内曾经有一颜姓老太太之百岁坊,也曾名仁寿巷。长150米。
△人寿巷
往前走,忽遇桑树,绿色的树叶遮蔽天空,鸟儿在树上停落、啁啾。
△南北货巷
转行数十步,便是南北货巷,昔名火巷口。
月亮门、六边形门等中式建筑内依然住着人家,路边晒着萝卜干等家常腌货,爬山虎攀附着墙面,勃勃生机。
以纯化路往四周辐射,还有亮月街、儒学街、仁里巷、八十间等,不一而足。
△资料图
通过Citywalk,可以走进一座城市的灵魂。
△资料图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老街巷、老树木、老建筑,它们连接时空,静候而不语。它们是音符的跳跃、记忆的飞旋,它们是文脉与生命。
现代快报+记者 王菲 文/摄
(部分图片由徐行提供 校对 李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