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上午,“致敬与展望”茅盾文学周启动仪式在乌镇西栅评书场举行。茅盾长孙沈韦宁、鲁迅长孙周令飞,以及全国文坛的名家大咖,相聚在茅盾先生的故乡——乌镇,以文学的名义致敬茅盾《子夜》发表90周年,鲁迅《呐喊》集出版100周年。
20世纪以来,浙江走出了鲁迅、茅盾等一批大师级文学人物,他们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坐标。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呐喊》等作品,茅盾的《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他们的作品不仅为新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启示。鲁迅的“白话文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学的语言改革,使文学创作更加接近人民大众。茅盾的“新文学”理念,使文学创作更加注重现实主义精神,更加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斗争。可以说,鲁迅与茅盾为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茅盾文学奖,是茅盾先生文学精神的传续。茅奖盛典时隔14年后“回家”,背后是绵绵乡愁的召唤。
茅盾先生在乌镇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少年时光,他是喝着东市河的水长大的,对故乡有着深深的热爱和眷恋。以至于在他后来的作品如《林家铺子》《春蚕》等小说中都有对故乡风土人情的再现,故乡的一草一木在他心里扎下了深根。由茅盾捐资,于1981年设立的“茅盾文学奖”,历经四十余年沉淀,已经成为当代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荣誉,也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在“茅盾文学奖”的激励下,优秀作家、优秀作品不断涌现,长篇文学创作空前繁荣。“茅盾文学奖”颁奖盛典再次荣归茅盾故里,是对茅盾故乡情结的最好慰藉。
“算上这次,受家乡之邀,我踏上爷爷的故土已经是第3次了。”沈韦宁表示,多年来,家乡人民为了纪念茅盾、研究茅盾、弘扬茅盾,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做得愈来愈扎实,越来越有意义。“特别是今年,家乡政府专项出资,修缮茅盾故居,提升茅盾生平展陈,让我这个旅居海外的后辈万分感激和温暖。现在回到家乡,来到乌镇观前街17号,我才真正感受到家的温馨!”
沈韦宁回忆,爷爷晚年除了撰写回忆录外,也将提携鼓励后辈、培养新一代作家作为他的重要工作之一,茅盾文学奖的设立,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爷爷文学生命的延续,且千载常新,绵延不绝。今年是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子夜》发表90周年。小说当年一经发表,立刻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和共鸣,更是被译为多国语言在海外出版发行,“近一个世纪过去了,今天我们仍能常读常新,我想这便是小说的魅力!相信今年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五位作家的优秀作品,也一定会在灿烂文学星空里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周令飞在致辞中说,鲁迅与茅盾是浙江文学的骄傲,不仅为浙江争光,更为中国争光。他们的作品和精神,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进,为繁荣和发展我国文学事业而努力奋斗。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应该学习鲁迅与茅盾的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貌,努力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人民性的优秀作品,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贡献我们的力量。
1953年,鲁迅先生和茅盾先生携手创办了《译文》(后改名为《世界文学》),今年也是《世界文学》创刊70周年。《世界文学》原主编高兴介绍,新中国成立之后,1953年7月,正是在茅盾先生的倡议和主持下,《译文》在北京复刊,并亲自担任主编一直到1959年。“作为共和国首任的文化部长和作协主席,先生的忙碌情形可想而知,即便如此,但他依然定期到编辑部参加会议、听取汇报、布置任务、审读重要稿件、解决一些关键问题。”高兴回忆道,茅盾先生作为出生于浙江桐乡的江南人,每次开完会议之后一定要餐叙,享受美食,为《世界文学》开创了享受美食的传统,“只有热爱生活,才可能热爱文学;热爱文学才会更加热爱生活”。
“从一开始,鲁迅先生和茅盾先生就将借鉴外国文学建设新文学,作为译介外国文学的目的,这也成为《译文》以及《外国文学》一贯的目标和追求。”高兴表示,正是由于和外国文学的深入接触,以及对中国现实的深刻体悟,茅盾与鲁迅两位先生,文学视野开阔、胸怀宽广,同时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艺术良心与人生追求。
启动仪式由浙江省作协党组书记叶彤主持。仪式上,沈韦宁向桐乡市茅盾纪念馆捐赠藏书。爱奇艺、快手、喜马拉雅三家互联网企业负责人先后介绍文化产业项目情况,桐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施如玉和三家互联网企业负责人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世界文学》原主编高兴,嘉兴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梁晓英,桐乡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坚,桐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俞奕凌上台启动“茅盾文学周”。中国作协社联部主任李晓东,中国作协社联部公共文学服务处处长刘戈,浙江文学院(馆)院长程士庆,嘉兴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梁晓英等出席启动仪式。
现代快报+记者 陈曦 张垚仟/文 徐洋/摄
(校对 张静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