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耕、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莫砺锋先后发言。
在这场座谈会上,和总书记面对面交流有哪些切身感受?下一步该怎么做?6月3日,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刚从北京回来的莫砺锋教授。
△莫砺锋教授接受现代快报采访
【谈感受】
守正并不是守旧,是不停地追求“新”
“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是全面、全局性的,他的思想高屋建瓴、纵观全局。不论是历史事实,还是理论深度,对全党、全国人民的工作都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莫砺锋说,谈到一天前的座谈会,他的心情依然澎湃、尚未平静,回来后还要好好学习,认真领会。
和总书记面对面,莫砺锋倍感亲切,“总书记听说我是‘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问我是哪一年取得博士学位的。我说,是1984年。”
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大特性。
莫砺锋说:“习近平总书记概括得特别精准,尤其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这一特性,真的太到位了。”
“总书记说,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具有创新性。这个说得真好。”莫砺锋说,当时他脑海里冒出的是《诗经》里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一句。
“古代圣贤们对于中华文明的认同就是‘维新’,不停地追求新,不是追求旧的。”莫砺锋说,守正并不是守旧,因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还讲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我觉得这两个结合概括总结得很好。”莫砺锋说,这不仅是党史上的理论创新,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理论创新。“两个结合是互通的,相互补充。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点,特别好。因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互相契合的,本来就是共通的。”
【发言】
历代典籍承载观念文化,应向全社会普及
座谈会上,莫砺锋以《普及古典名著 弘扬传统文化》为题发言:“中华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器物文化、制度文化与观念文化三大类。其中,观念文化是整个文化体系中最核心的深层结构。用汉字书写的大量典籍便是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莫砺锋认为,向全社会普及古典名著是传承文化最有效的手段。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所以能不中断,主要原因就在于重视继承。中国历史上,孔子和朱熹是为文化传承作出巨大贡献的古代学者。孔子以韦编三绝的精神从事古代典籍的整理和研究,他对《诗经》进行“雅、颂各得其所”的整理,使之条理清晰,易于诵读。朱熹也是如此,他对儒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四书章句集注》,还用毕生精力编纂《诗集传》与《楚辞集注》,成为后人读诗、读骚的重要版本。“我们理应继承孔子、朱熹的精神。”
然而,古典名著数量众多,非专业的广大读者不可能全面阅读。古典名著在字句解读、意义阐释上都具有一定的难度,社会大众直接阅读比较困难。“这就向当代学者提出了迫切的任务,既要精选某些价值最高的经典介绍给社会大众,又要对它们进行准确可靠的注释及生动灵活的解说,从而让古典名著脱离学术象牙塔的束缚,走进千家万户。 ”莫砺锋表示。
【谈江苏文脉】
“文脉工程”就是文化普及、传承工作
作为江苏组织实施的一项全省性文化发展战略工程,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自2016年启动,计划用10年时间,编辑出版3000册《江苏文库》。
△1002册《江苏文库》阶段性成果
作为《江苏文库》编纂出版委员会副主编,莫砺锋认为,这项工程的精神正是面向全社会普及古典名著,传承文化。首先是摸清家底,摸清楚历史上江苏为国家贡献了多少典籍、多少有价值的著作是在江苏书写的。然后进行整理,把历代传下来的各种版本进行仔细地校订、对比,挑出最好的版本进行整理,再挑选最有阅读价值的精华出版、推向社会。以《江苏文库·精华编》为例,目前已出版129 册。
△《江苏文库·精华编》精选历代典籍、整理出版
“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的工作,实际上就是普及文化、传承文化的工作。”莫砺锋说,他本人以及南京大学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两古”团队中很多专家学者,在完成本身的教学、科研之外,都投身到了江苏文脉的整理和研究中。
莫砺锋表示,听了总书记的讲话之后,对于做好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的工作有了更高的自觉性,对其重要意义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接下来,我会更认真地做我的普及工作。”莫砺锋说,自己这几年比较多的精力都放在普及上,例如:做讲座、编辑古籍读物等,要把好的古籍推到千家万户。
现代快报+记者 白雁 胡玉梅 刘静妍/文 顾闻/摄
(校对 张静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