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老工厂变身新地标,在工业遗产点感受“诗和远方”



百年前,运河两岸,烟囱林立,厂房如织。如今,机器的轰鸣声早已远去,老工厂变身为城市新地标,厚重里透着文艺与典雅。



4月18日,“旅游中国 美好生活”2023 工业旅游暨大运河工业遗产峰会在常州举行。当天,专家学者、运河城市代表、工业遗产点代表等实地考察了常州3个国家工业遗产点以及常州大运河工业遗产展览馆,在恒源畅厂、大明纱厂、戚墅堰机厂,大家沉浸式触摸常州工业记忆,感受大运河工业遗产的勃勃生机。在常州美术馆,大家欣赏长达270米的《京杭大运河揽胜图》,一起感受大河之美!

△常州美术馆展出《京杭大运河揽胜图》


在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八字形老厂门自带“历史纵深感”,斑驳的墙面上刷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八个油漆大字。“恒源畅染织厂”“常州第五毛纺织厂”两块招牌,诉说着它的过往。

△运河五号创意街区


创办于1932年的常州恒源畅厂,是常州早期机器织布厂之一。2008年底,这片旧厂区被打造成为运河五号创意街区,成为大运河常州段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一个缩影。街区依托现有资源不断推陈出新,每年举办上百场活动,成为常州市民触摸历史、感受文化、休闲旅游的绝佳场所。

△天虹大明1921创意园


走进天虹大明1921创意园,如同进入时光隧道,浓浓的民国风扑面而来,透过青砖黛瓦,依稀能看见时代烙印。

△天虹大明1921创意园


大明纺织厂曾是常州早期四大国有棉纺织厂之一,后更名为“大明纱厂”,2006年改称为“常州天虹纺织有限公司”。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企业对大明厂旧址进行整体修缮,于 2016 年启动天虹大明 1921 创意园项目。如今,园区已蝶变为“工业 + 文旅”纺织特色创意园。

大运河畔,戚机厂旧址已有80多年的历史。厂区内完整保存了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的历史建筑和老设备等工业遗存,是常州近代工业文明发展的见证者。

△常州大运河工业遗产展览馆


厂内原动力车间被打造成了2600平方米的常州大运河工业遗产展览馆,馆内以常州丰富的工业遗产为核心要素,以生动鲜活的厂志、生产车间、机器、产品等影像和物件,以及催人奋进的感人事迹为展示内容,营造了大运河工业遗产文旅沉浸式体验空间。

△常州大运河工业遗产展览馆


“常州的工业遗产非常有特色,体系性比较强,展现了百年工业发展历程。”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玉表示,无论是恒源畅厂、大明纱厂的纺织文化,还是戚机厂、戚电厂的机械设备,从轻纺工业、机械工业到交通、动力、能源,完整地展现中国近百年来工业化发展的道路,这些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设备联合剪冲机


其中,他对常州大运河工业遗产展览馆内一台联合剪冲机印象最深。这台机器1906年出厂,1936年随吴淞机厂搬迁到戚墅堰,2010年5月“退休”,足足“工作”了104年,主要用于车辆产品的冲孔和角钢的切边工艺。“持续工作”百年的老设备,也见证着百年老厂的传承。

人民日报海外版高级编辑,世界遗产周刊主编,中国文物学会大运河专委会委员、副秘书长齐欣表示,前几年,他就来过常州,此番实地考察刷新了他对大运河常州段的印象。“几年前我们来看大运河的时候,更多的是看大运河沿岸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一次,以工业遗产的视角来看,是全新的感受。”

齐欣表示,明年就是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十年。常州在大运河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上已经拥有了基础,并且拥有很多独有的特质,希望在后续的发展中继续发掘、加强。

现代快报+记者 王益 刘静妍 张敏 裴诗语/文 顾炜 施向辉 刘畅 顾闻 钱念秋/摄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