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刘璠建议:探索新市民“过渡房”机制,让青年人在城市安居乐业

现代快报讯(记者 鹿伟 安莹 张瑜)有青年人的城市才有活力,留得住青年人的城市才有未来。如何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问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刘璠建议,通过多措并举来加强新市民群体的住房保障,进而聚拢人气激发城市活力。他建议探索新市民“过渡房”机制,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服务让青年人能预约“过渡房”,让新市民、青年人在城里安居乐业。

△刘璠

刘璠说,“十四五”以来,国家层面进一步明确了住房保障制度顶层设计,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目前,国内不少城市出台了支持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但总体来说住房保障性体系有待健全。”刘璠指出,新市民群体住房保障精准度还不高,导致部分新市民不符合保障性住房申请条件,成为“夹心层”群体。此外,住房配套设施与需求存在差距,新市民群体住房保障建管机制未形成。

刘璠建议,完善新市民群体住房保障政策体系。“我认为,各地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住房保障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细化新市民保障房年度建设计划并纳入省、市级民生实事项目,突出规划引领,完善制度体系,还要加强组织领导。”

要构建新市民群体住房保障工作机制,建立稳定多元的投融资机制,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优化保障性住房运营管理机制,严格规范准入、退出和租费、价格标准,提高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同时,建立新市民公积金缴存管理机制,通过还贷能力评估、引入贷款担保等方式,制定灵活的公积金缴存使用范围。

“建议探索新市民‘过渡房’机制。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预约过渡房。”刘璠表示,要以产业高质量发展来促进新市民住房保障。加快产业转型,优化新市民素质结构,提高收入水平,增强企业和员工自身解决住房问题的能力。

在提升新市民群体住房保障总体水平方面,刘璠建议开展新市民摸底调查,弄清底数、理清需求、释放消费潜力。接下来,实行精准保障。“细分新市民群体类型,分步骤提供不同住房保障服务。”刘璠说,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将保障性住房重点安排在商业集聚区、轨道交通站点、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工业园区等,引导就业岗位和居住人口空间布局耦合,实现职住平衡、产城人融合发展。”此外,还要进一步规范租赁服务,优化租赁市场。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