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两会问策丨铁三角如何撑起中国“经济核”? 四地媒体联动共话三大增长极


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中闪亮的三大明星城市群,三大区域各自发挥着自身特色,彼此竞合相连。2023年,三大增长极如何拼经济、开新局?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这也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共话铁三角如何撑起中国“经济核”。

3月7日,现代快报发起,北京青年报、新民晚报、深圳特区报等四地媒体联动,邀请来自三大区域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共话发展,共谋未来。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

建议给予“开路先锋”更大支持

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在融合发展上已取得一些成效。“2021年,无锡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长三角—粤港澳(无锡)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建设,旨在把无锡打造为长三角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战略节点,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陈卫代表介绍,一年多来,无锡在贯彻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同时,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深化与粤港澳互利合作,跨区域产业创新合作取得新成效。

△陈卫

如何推动两大区域更好融合?陈卫认为,需要有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更具体的落地方案推动,建议国家层面推动长三角、粤港澳两大区域融合发展,并支持无锡先行先试打造跨区域融合发展节点城市。

“无锡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背靠长三角地区发达的产业基础、充沛的人才资源、广阔的市场空间,实体经济发达、制造业门类齐全、开放程度高、区位交通便捷,有条件有能力当好跨区域合作‘开路先锋’。”陈卫建议,国家层面对长三角—粤港澳(无锡)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建设工作给予更大力度的指导和支持。首先是建议在国家政策层面继续支持长三角—粤港澳(无锡)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建设,在相关政策文件中继续予以明确;建议推动建立长三角、粤港澳两大区域多层面、常态化合作机制,加大区域对接合作力度,鼓励地方开展先行先试,积极探索跨区域合作的实施路径;建议在重点领域推动一批重点合作事项。推动两地高校、科研机构跨区域协同协作,开展重大科技联合攻关,合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组织产业链、供应链深度对接,联合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

共建跨区域人才交流机制和数字平台

施卫东委员建议,在全国加快培育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三大经济增长极发挥各自产业发达优势、教育优势和科技优势,协同人才培育和流动,利用数字网络建立起跨区域的人才交流机制和平台,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沿海经济布局。

△施卫东

在施卫东看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梯队,必须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扛牢责任担当,稳固推进经济量质齐升,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引领国内高质量发展。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首先要加强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建立完善的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施卫东说,只有在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上互通有无,才能充分发挥三大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产业体系完备、产业发达的特点,在更大范围内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园区的人才联动和信息共享,让人才能够更好地对接各地企业需求。

在此前调研中,施卫东发现,目前三大增长极的各个城市都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人才激励计划,这些人才计划通过配套人才绿卡、落户奖励、安家补助、项目奖励等措施,加速了外部人才引进。

“三大增长极都位于沿海,各地区人才的经验、技能、优势互补较为明显,应当在更大范围内搭建人才交流的平台。”施卫东认为,可以将这些人才计划打通起来,对人才执业资格进行跨地认定或评定制定明确标准,形成资格认证、考试互免等特殊的执业资质衔接机制。

施卫东表示,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应围绕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节能等重点领域的未来发展需求,针对不同层次建立人才梯队机制,并寻找每一个层次的世界领先人才,将他们纳入到人才储备体系和产业创新体系,提升整体创新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连玉明:

借助数字化技术推动形成区域合作新格局

数字化是当前全球发展的最强驱动力之一。连玉明委员提出了一个“数字京津冀”的概念。他认为,面对未来数字新时代,推进京津冀数字经济发展,是适应区域竞争新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迎接产业革命新机遇的必然选择,将成为京津冀产业协同的战略制高点。同时,还要进一步构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全国多个区域的数字合作机制,借助数字化技术推动形成区域合作新格局。

△连玉明

《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要探索建设数字贸易港。连玉明认为,这是将数据要素开放流动推向新高度的重要尝试。北京市率先提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既是推动数字经济和城市深度融合发展的创新战略,又是构建内外双向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

连玉明强调,数字京津冀首先是要推进京津冀高水平互联互通,打造开放包容的合作模式,共享发展新机会、合作新红利。更加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构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全国多个区域的数字合作机制,通过数字化创造更多利益契合点、合作增长点、共赢新亮点,推动形成区域数字合作格局。这将从根本上缩小数字鸿沟,促进共同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

超特大城市应建设市域铁路环线

作为一名连任委员,多年来,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教授钟章队十分关注轨道交通现代化和立体化交通网络建设问题。今年,他的提案聚焦轨道交通现代化,他建议,要因地制宜地加强轨道交通的多层次、分类别设计,加快构建不同容量等级和不同速度等级,有序衔接、供需匹配的综合轨道交通网络。

△钟章队

所谓轨道交通多层分类设计,也就是业内常说的轨道上的“四网融合”。这四张网,从大到小,分别是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

国家层面正在积极推进市域铁路建设。钟章队建议,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区域要针对都市圈、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多高铁站、多机场间换乘难和中转低效的问题,建设地下环形快速联络线、市域(郊)铁路环线,形成与不同高速交通模式的高效连接。

具体到京津冀,钟章队提到,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已经非常完善,再去搭建地下环形快速联络线成本非常大,所以最优的选择是建设市域(郊)铁路环线。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郭继孚

京津冀除了硬件互联互通,还需提升“软服务”

“交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之一,目前京津冀三地的交通在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郭继孚委员表示,随着三地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下一步,三地应在硬件互联互通基础上,提升“软服务”水平,通过预约出行等智能化手段提升三地的出行效率。

△郭继孚

郭继孚建议,以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为契机,加快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落实京津冀核心区铁路枢纽总图规划,以高铁和城际铁路建设为重点,推进跨区域重大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际铁路联络线建设,支撑城市副中心和“一市两场”地区发展,提升同城化效应。到“十四五”末期,初步构建京津冀城市群2小时交通圈和北京都市圈的1小时通勤圈,基本实现市域内1小时快速交通服务全覆盖。

除了硬件上的互联互通,“软服务”也必不可少,甚至是新阶段的重点内容。他建议,以旅客联程联运和货物多式联运为重点,全面提升运输服务一体化水平。积极优化旅客联程及接驳换乘服务水平,不断完善智能出行、预约出行服务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

三大区域要形成合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探路

“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个区域发展战略各有特点和特色,各有功能和定位,但总的发展目标都是服务于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长三角地区首先要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上迈出实质性的步伐。”权衡代表说。

△权衡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通过五年的探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制度创新方面已经有了很大成效。放眼未来,要构建长三角一体化的新发展格局,权衡建议沪苏浙皖四地要在三个方面发力,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上迈出更加实质性的步伐。

首先要率先构建起一体化的产业链、供应链,确保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安全,发挥更大的创新发展和示范作用。其次要在科技自立自强和创新驱动上、在构建科技创新发展体系上更好地更快走在全国前列。权衡直言,长三角乃至长江经济带要形成一个科技创新共同体。此外,在“高质量”上要继续开拓新路子,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在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率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最终,三大区域要形成合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探路提供重要经验。”权衡说,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三地有不同定位,其差异性形成了明显的比较优势,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韧性、空间和潜力所在。三地不同的发展模式,都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经验。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学院副院长曹阿民:

互学互鉴互享,优势资源互相导入

“我去京津冀和粤港澳都专程调研过,发现两大区域都各有特色。”曹阿民委员说,广东外向型、市场化程度高,尤其能发挥港澳的开放优势。京津冀城市群拥有北京、天津两大高能级中心城市,以及雄安新区的载体,发展空间大,未来潜能和空间令人期待。

△曹阿民

曹阿民建议,在全国一盘棋的背景下,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三个区域可以互学、互鉴、互享,优势资源互相导入,能够跳出本区域的“圈”,形成区域与区域的合作,最终达到更高层面、更广范围的一体化发展。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不断走深走实,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与科创动力源,长三角地区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一体化,既是推动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科技创新自身更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诉求。但当前,长三角在科技创新一体化方面,产业共性服务能力依旧匮乏,跨区域跨领域合作依旧不足。为促进长三角区域科创一体化,2022 年 8 月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地方骨干科研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了长三角科研院所联盟,旨在共同构建促进区域科创一体化新平台。

曹阿民建议,科技部继续加强对长三角科研院所联盟的指导,以顶层设计加速实际联合。加强对三省一市科技创新的规划布局,推动长三角地区形成区域层面定位分工合理、资源协同互补的良好格局。其次,三省一市政府要以大项目为牵引,用具体动作推动实际联合。同时,以产业需求为切入口,以需求牵引推动实际联合。比如聚焦区域内重点产业与龙头企业,定期梳理、凝练产业共性需求与企业技术痛点,形成需求清单。

全国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

协同创新给大湾区科技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薛其坤代表认为,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经济的引擎发动机,都承载着国家赋予的特殊使命,其发展对中国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三地各有独特的优势,发展有较强的互补性,在探索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创新人才培育与交流等领域有广阔合作空间。

△薛其坤

“北京、上海是京津冀、长三角的中心城市。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广东成为我国经济的‘领头羊’,但相比北京和上海,在高等教育尤其是科技人才方面的积累还有差距。”薛其坤说,让人感到鼓舞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深圳高新技术企业蓬勃发展,在高科技产业各领域各行业,都涌现了一批领军企业,包括华为、腾讯、中兴、比亚迪等著名世界级企业。

在薛其坤看来,粤港澳三地的协同创新给大湾区科技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当前,南科大联合广州、香港、澳门等地的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河套建设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开展重大科技协同攻关和人才培养。

薛其坤呼吁在深圳布局若干个大科学装置,提升深圳原始创新水平和能力。大科学装置是加强原始创新的“利器”,为科学家提供探索未知、创造未来的先进科技条件,是引才聚才和推动高水平创新合作的新高地。期望通过大科学装置等重大创新平台和载体,聚集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湾区高校、科技机构,将大湾区协同创新的优势体现出来。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会长王理宗:

共建实验室系统 ,加大科研协同联动

“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联合起来协同发展,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的动力。”王理宗委员表示,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各自优势明显,“强强联手”意义深远。

△王理宗

王理宗提出,目前,三大增长极的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仍有巨大空间。要让三大增长极携手并进,除了在政府层面进一步加大交流和沟通,建立起长效的协调沟通机制,还要充分发挥社会层面的力量——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三个地区可以通过行业协会,建立起行业信息平台,把产业链、信息链、供应链和服务联合起来,让所有企业都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源,这样将有效降低企业的各种成本,有利于企业提升竞争力,也有利于产业链供应链的延链、强链、补链。”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王理宗认为,三大增长极在科研的协同联动上大有可为。“三大增长极各自都有很多实验室,是不是可以共建实验室系统,针对某个重大产业,进行协作研究、实现成果共享?”王理宗认为,打通三大增长极的实验室系统,将可以快速有效解开一些重点领域“卡脖子”的手,为我国重点领域的科研作出积极贡献。同时,他认为,共建实验室应该是开放的体系,高校实验室之间要联动,要让企业参股、让社会资本进入,以助推产业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这样就不会闭门造车,避免重复研究,也避免造成巨大的创新资源浪费。

在协同联动之余,王理宗建议,还要在体制机制上加强创新。比如探索一些重点实验室的上市机制,更好地解决科研经费的问题,进一步提升科研机构的活力。

现代快报+记者 项凤华 熊平平 鹿伟 徐苏宁 李娜

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鑫 刘洋

新民晚报记者 毛丽君 范洁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舒瑜 周元春 宁若鸿/文 何龙 温涛/摄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