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江河奔腾看中国 | 上下游连麦!40万人围观“江边OOTD,山里的非遗直播 ”

现代快报讯  10月5日,“江河奔腾看中国·潮起东方瞰顶流”2022国庆大型融媒体行动开启了一场跨越千里的连麦直播,现代快报记者和远在贵州乌江畔的“潮主播”杨文丽,相隔着1600公里给大家带来一场“江边的OOTD,山里的非遗直播”。当天,整场直播共吸引了超40万人次的观看。

能歌善舞会苗绣,乌江畔的“小歪梳”

10月5日上午,贵州省毕节黔西市化屋村苗绣产业带头人杨文丽身着一套绿色的苗服,热情地和直播间的网友打招呼。“大家刚刚看到的就是乌江源百里画廊,是不是特别美,我从小就是在这里长大的。”

△杨文丽

巍巍乌蒙山,悠悠乌江水。乌江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化屋村地处百里乌江画廊鸭池河大峡谷。化屋村,曾被叫做“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村里世代居住着苗族的一个支系——歪梳苗,她们有着独特的刺绣、蜡染等手工技艺。歪梳苗就是因其妇女头饰为头髻偏左歪插彩梳,因此称作“歪梳”。“歪梳”又分为大、中、小歪梳,化屋村居住的苗胞们都是小歪梳。

△乌江源百里画廊

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因此苗绣成了苗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苗绣在2006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身边其他女孩一样,95后青年杨文丽从小就开始学习苗绣和蜡染。直播中,杨文丽指着自己的服装做起介绍:“我身上穿的这件衣服就是苗服,我们苗族女孩子最少都有一套手工制作的苗服。每年到了过年的时候,男生会拿起芦笙,女生穿着自己精心制作的苗服,大家一起到山上去唱歌跳舞。”杨文丽介绍:“制作苗服,这可是苗族姑娘们的绝技。一件普通的苗服至少要花费半年左右的时间来制作。”

“这个是马尾绣,是把白色马尾缠绕上丝线,将各种图案分别刺绣好,用马尾线圈边,最后将绣好的图案拼接到布料上。”杨文丽拿起一块自己正在绣的绣片,对着镜头进行简单介绍。

苗族姑娘的决心:用苗绣带大家致富

杨文丽和丈夫也曾一直在外打工,但她的心里却一直放不下这门手艺。“刺绣和蜡染在我们苗族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自幼喜欢钻研苗绣工艺的杨文丽,除了自己潜心钻研之外,还一直在想,如何让更多人去了解苗绣,同时还能让村里的绣娘们通过苗绣增收致富。2019年11月,化屋村创办扶贫车间,杨文丽和丈夫返乡创业,成了扶贫车间的负责人,开办蜡染刺绣工厂,也带动了村里的绣娘们致富。

在杨文丽的车间里,并不是只有那些单一的苗绣产品,她认为一定要将传统和时尚相结合,让苗绣焕发新的活力。杨文丽带领自己的团队从小香包和钥匙扣、挎包、T恤等文创产品入手,逐步将苗绣融入到时尚元素里。“记得去年有几个外国友人来车间参观,他们把我的蜡染和刺绣的产品全都买走了,说是要回去送给家人和朋友。”在直播中,杨文丽高兴地和网友分享了这个故事。

用直播让产品走出深山,为振兴乡村贡献力量

苗绣产品做好了,怎么才能走出深山呢?杨文丽表示,以前都是拿着绣好的产品去摆摊。在2021年,她学会了直播卖货,刚开始面对镜头她也会紧张,现在的她可是直播达人。她专门在车间里开辟了一个用各种刺绣蜡染作品装扮而成的直播间,在专业的补光灯下,她经常带着绣娘们直播。除了在车间,杨文丽家中也备好直播设备,方便她随时随地可以带货。

△化屋村

杨文丽告诉记者:“车间的苗绣成品有近七成都是直播带货卖出去的。我们还要继续改良推出更多新产品,把苗绣种草给更多的人,为振兴乡村贡献力量,让大家在家门口致富。我们一定传承发展好民族的技艺,让化屋苗绣越走越远。”

现代快报+记者 邓雯婷 王益 见习记者 尹翼星/文 刘畅 施向辉 顾闻/摄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