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江苏文学迎高光时刻,鲁奖获奖者齐亮相:“无不受益于这里的氛围”

现代快报讯(记者 陈曦/文 顾闻/摄)“祝贺韩东、庞余亮、何平、竺祖慈荣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祝贺《钟山》首发两篇作品获奖。”背景板上,长长的祝词,醒目标示着江苏文学新的收获。8月29日,江苏召开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座谈会,获奖作家、文学期刊编辑、媒体记者们济济一堂,见证江苏文学的高光时刻。

△座谈会现场

本届鲁奖评选,江苏获奖总数列各省区市之首、创历届最好成绩。江苏作家韩东的《奇迹》获诗歌奖,庞余亮的《小先生》获散文杂文奖,何平的《批评的返场》获文学理论评论奖,竺祖慈翻译的《小说周边》获文学翻译奖。同时,江苏老牌文学杂志《钟山》首发的《过往》《中国当代小说八论》分别获中篇小说奖和文学理论评论奖。江苏出版亦有重大收获,除了韩东诗集《奇迹》,获诗歌奖的臧棣诗集《诗歌植物学》、索南才让获奖作品同名小说集《荒原上》均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推出;《批评的返场》和《小说周边》则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江苏作者队伍、文学期刊、出版社彼此赋能形成合力,有力展现了文学苏军的创作实力和整体水平,在全国形成强大影响力。而每一位获奖者,都为受益于这样和而不同又彼此成就、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的文学氛围心存感念。

△座谈会上,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宣读贺信并讲话

△中国作协副主席、省作协主席毕飞宇(右一),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常务副主席汪兴国(左一)向获奖作家和刊物颁授贺信

韩东:想拿鲁迅文学奖小说奖

“我是一个孤僻的人。我设想过,如果是在别的地方,我的境况可能会特别差。”座谈会上,韩东首先为自己多年来受益于江苏文学同仁的帮助、扶持和宽容表达了发自肺腑的感谢。

△韩东


韩东谈到,从高校辞职后专心写作,自己一直过着以稿费为生的自由职业者生活,很多朋友为他操心老后的生计,正是在叶兆言的帮助下,他成为《青春》杂志的编辑,解决了“老有所养”的问题;去年退休后,省作协为他举办了自己人生第一个研讨会,“这也是作协换届之后举办的首个研讨会”,后来又办韩东诗歌朗诵会,江苏文学界对“老韩东”的关怀、致敬,可以说赢得了整个中国文坛的关注和敬意,而这也被韩东视作此次能够获奖的重要因素。

韩东说,相对于小说,写诗其实是一件更需要支持和理解的事情。因为写小说可以通过构思、准备、调查等建立起一套日常性的工作框架。而写诗很难成为一种日常工作,“好诗的获得有时候要靠运气。寥寥数行可以能量巨大,所以是更难的。”没有稳定的产出,且诗歌也不像小说能够通过影视改编等别的渠道获益,因而单纯的诗人往往难以生存。

韩东称这次获奖纯属“意外之喜”。本来觉得自己能够入围已经是一种认可了,真的获奖“这个步子迈得有点大”,“不是因为自己不够格,而是对这届的评委的果敢有点估计不足”,所以那天记者打电话告知他获奖的消息时,自己还浑然不知——“意外之喜更高兴”。

“一个国家级奖项的方方面面,还是希望真正的杰出者上榜。感谢有关的评委,使这一趋势越发明确。”韩东笑言,作为一个写诗也写小说、写了四十年还在继续写的人,他有一个“小目标”——希望还能拿鲁迅文学奖的小说奖,“人的野心和贪婪就是这么起来的。”

庞余亮:获奖是对“在地方写作”的肯定

作为本届获奖者中为数不多的地方作家,庞余亮坦言,相比在南京写作,“小地方”的创作曝光率不高,缺少更多的平台和机遇,但这激励他有更加严格的自我要求。而获奖,是对“努力在地方写作”的一种肯定。

△庞余亮

说到获奖作品《小先生》,庞余亮称这是一部写了三十年的书,“准备了十五年,又陆陆续续写了十五年”。庞余亮称,自己当过教师、记者,还在政协做过工作,“身份复杂”,而人生最美好的经历,是十五年的乡村教师生涯,获奖作品《小先生》就是这段生活的馈赠。

庞余亮十六岁读师范,两年后分配到兴化沙沟镇的乡村学校做老师,个子不高,体重才44公斤,整天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被学生昵称为“小先生”。在写备课笔记时,他有一个习惯,只写每一页的正面,反面空着,留着“速写”学生和同事一个又一个小故事。“我们很多师范生毕业之后第一个任务就是找对象,我年龄太小了,18岁根本就不考虑这个,就想着写诗,读到好诗歌,就读给学生听。孩子们很调皮,也不把我当成老师,我把他们的言行全都记了下来,十五年积了将近上百本。”《小先生》里的那些生动的瞬间,都是备课笔记里的故事。

《小先生》写孩子们的故事,写乡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也写他个人的成长。写作过程中,庞余亮把那个年代乡村教育中“诉苦哀怨”的沉重部分都去掉了。比如他和同事乘着夜航船去辍学学生家中家访,在布满萤火虫的河流中穿行的唯美片段,他最终还是舍弃,这并非为了美化生活,而是不想有“拯救、拔高的色彩”——“这本书是献给所有为江苏乡村教育服务的先生们,还有在乡村教育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孩子们”,他希望它是美好的。

何平:感谢朋友们的爱和热情

“某种意义上,我是一个真正的江苏批评家。”何平说,他1992年从南师大毕业后,做过十年的中师教师,后来又回到南师大读书和教书。生于1960年代后期,和同一个代际的批评家相比,他是一个迟到的进场者,一个文学批评的“晚熟的人”。一个晚熟的人,在做文学批评的这些年,江苏许多前辈学人,尽管有的只比他大几岁,在他的成长道路上给予过他无私的帮助。

△何平

说到和江苏作协的交集,何平说,在南师大工作后,由于以前在中师评的职称都作废了,自己38岁还是讲师,这期间他一直以讲师身份参加作协各种高规格研讨会。让他引以为荣的,在2017年,省作协推出20卷本《江苏当代文学批评家文丛》,他和丁帆、朱晓进、王尧、王彬彬、吴俊、汪政等前辈批评家一起,出版了文学评论选,这是他个人第一部文学评论集。前辈批评家和江苏作协对他的帮助难以尽数。

“感谢江苏和南京的文学生态。这二十年,我一直生活在南京。在南京做文学批评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南京作家群充满活力且可持续生长;以大学和作协为中心的批评家群落互动互渗,形成代际承传的南京文学批评传统;文学教育资源丰富;作家和批评家相互激发共同成长……如果像选宜居城市那样,选宜文学生长的城市,这三四十年来的南京应该算一个。南京是一个城市文学含量高的城市,我的文学批评是南京这座文学城市的批评传统滋养出来。”

何平说,《批评的返场》这本书曾经想用的书名是“有文学的生活”,以纪念这些年赋予他丰富文学生活的朋友们,借助这个机会,他想对朋友们说:“感谢你们的爱与热情。”

竺祖慈:“播火者”责任在肩

“这几天媒体纷纷来采访,我说得最多的三个字就是‘没想到’。”竺祖慈说,一是因为《小说周边》是一本小书,十来万字,二是作者藤泽周平虽有大量粉丝,但毕竟不能与大江健三郎那样的大作家相提并论,三是因为他 70多岁了,总觉得这样的奖项还是应该留给年轻人,奖掖后进。

△竺祖慈

竺祖慈说,自己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从事外国文学编辑工作后,业余翻译了近两百万字文学作品,进入新世纪后由于工作压力而基本没有再做翻译。直到2015年离开工作岗位后,在同事们的鼓励下重操译笔。“感谢译林出版社给我翻译这本书的机会,并以一种几近理想的装帧形式出版。感谢江苏省作协和译林出版社共同推选这本译作参加这次鲁奖的评选。”

竺祖慈还特别谈到了对自己影响至深的一套丛书“播火者丛书”。他在1999年参与译林出版社丛书的编辑工作,这套书收集了瞿秋白、张闻天、茅盾等许多革命先辈的译作,他惊讶于这些职业革命家竟然在翻译方面投入了那么多的精力,而且他们的文学译作在他们的整个作品当中又占了那么大的比例,更惊讶于这些作品选题之广泛,其中包括了许多不为人熟知的作家作品,但每一篇都能让人体会到译者的苦心。“鲁迅先生也是这样。”

竺祖慈说,翻译引进外国文学作品启发民智,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和民族主义革命当中所起的作用毋庸赘述,他对翻译工作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也始于这套“播火者丛书”,也因此对自己从事的翻译出版工作有了一种新的责任感。正因为这个原因,他对鲁迅文学奖设置翻译奖项抱着感激之情。“这个奖项的设立和存在,是对文学翻译者一种实实在在的鼓舞和激励。”

毕飞宇:为江苏作家创造的成绩感到幸福

“韩东说他还想得小说奖,《钟山》和《雨花》要牢牢盯住他,把他最后一滴油榨干。”毕飞宇代表江苏文学期刊向韩东隆重约稿,赢得现场热烈掌声。

△毕飞宇

毕飞宇坦言,对于本届鲁奖评选,本打算轻松以对,因为上一届拿了三个奖,这届按理是个“小年”,“有一个就知足了”,然而消息传来,获奖创历史纪录,正如韩东所说,是“意外之喜”。“其实好成绩都是作家创造的,跟作协关系不大。然而对外宣传的时候,江苏这么多作家获奖,成了我们做的工作,这个‘假象’让我们非常开心。虽然我们写作者喜欢真相,但是我第一次发现假象有时候‘巍峨’了,也会让人很幸福,甚至会觉得我们的工作做得还不错。”

作为首届鲁奖得主,毕飞宇对韩东能够在第八届拿到此奖表示祝贺:“从第一届到第八届,任何一届韩东得奖,其实都是一样的。到了第八届得,我为老韩东高兴,也为中国作协高兴,鲁奖诗歌评奖委员会做了一件正确的事。”

毕飞宇认为庞余亮获奖有着特殊的意义,“他现在还在县城机关工作,他是第一个获得鲁奖且依然工作在苏北的作家,他的获奖会给苏北许多作家尤其是基层作家带来很大的鼓舞。”

毕飞宇认为何平获奖实至名归:“他是过去十几年关注中国文学现场最有意义、最是用心、最为有效的批评家,某种程度上是能够引领中国文学现场的一个批评家。他没有去做高端的傻事,肩膀上扛着海德格尔、福柯,弄一些稀奇古怪的概念。在文学的世界里,他脚踏实地。”

对于竺祖慈获得江苏文学界首个鲁迅文学奖翻译奖,毕飞宇认为意义重大:“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一直在往前走,然而文学翻译质量却没有等比例地进步。“我相信在竺老的鼓舞之下,一定能刺激江苏文学界更加关注外国文学的研究和翻译。”

毕飞宇寄语获奖的几位作家,还有更多被寄予期望的后来者:“作家最荣幸的有两件事——在你很年轻的时候,和你心仪的作家一起获奖;在你年老了之后,和你看好的年轻人一起获奖。这都是洞房花烛夜一般的感受。”

△与会人士合影

座谈会上,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宣读贺信并讲话。中国作协副主席、省作协主席毕飞宇,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常务副主席汪兴国向获奖作家和刊物颁授贺信。《钟山》副主编貟淑红、《雨花》主编朱辉、《扬子江诗刊主编》胡弦等代表文学期刊发言。

(编辑 张爱红)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