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新春走基层丨排练、卸货、搭台……记者跟随剧团送戏下乡


搭建舞台、安装音响、车上化妆,一人多角、一分钟换装、成百上千遍地排练……这是淮安市文工团演员们的日常。春节期间,我跟随文工团40多名演员送戏下乡,和村民们相约古戏台,一起感受戏曲腔调的魅力。村里,家家户户挂起大红灯笼,村民脸上洋溢着笑容,耳边不断传来叫好声,演员们冻得通红的鼻子,这一切都成了印象深刻的画面。

大巴上练词、化妆,他们一直在路上
自己唱戏,自己搭台、卸道具,村民坐的椅子也塞在车里……一台流动舞台车,陪伴他们穿梭在大街小巷。离下午正式演出还有3个小时,文工团的每个演员拖着服装箱,里面是他们下午一整台节目的服装和造型装饰,有的演员一人要演6个节目。第一站是淮阴区干庄村,我随着演员们坐上大巴,前面带路的是一辆舞台车。

大巴车上,有练习快板的,有化妆的,还有低头背词的。“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27岁的演员包奎正在开嗓,反复练习节奏,今年是他在剧团的第九年,女声反串是他最擅长的表演。有时,一个简单的手型动作需要练上好几百遍,包奎说,做演员时间越久,对待细节越是不能松懈。

寒冬、盛夏,都是剧团最繁忙的下乡演出季,春节期间更是好戏连连。
“从大年初一到初五,五天十场演出,除了到场村民,线上观看人数已经超6000人了。”途中,淮安市文工团团长干建青告诉我,文工团成立64年了,近年来剧团平均每年演出近300场,不管风雪还是酷暑,只要观众在,剧团就在。干建青的话道出了演员们的艰辛和坚守,而支撑他们前行的动力正是源于老百姓对戏曲的热爱。

是舞蹈家、歌唱家,也是搬运工、安装工
表演者是他们,搬运工也是他们。会唱歌、会跳舞、会快板和小品,剧团里的演员们个个都身怀数技。我注意到,开车的司机也是控制舞台屏幕的技术人员。他们说,剧团要生存下去,很多活儿他们自己能干就干了,演员的生活没有想象中那么光鲜亮丽,有时凌晨就出发,有时凌晨才休息。

一下车,演员们纷纷跑到舞台前,有为村民摆放椅子的,有搬运音响的,还有挂背景布的,我跟着他们把一根根绳穿进背景布的孔里,再系到上面的铁柱上。没有固定演出时间,戏台下一坐满就开演。戏还没开场,露天戏场早已热火朝天,村民早早地“占据”了有利位置,孩童们也蹲在墙角探头张望。开场后,喝彩声更是不断,孩子们从椅子上下来,在前排一起跳了起来,骑电动车的村民也停下来观看节目。

舞台的后侧,女演员们准备登场。气温零下4℃,她们穿着舞蹈鞋在冰凉的水泥地上,有的耸着肩,把脑袋缩起来,有的搓着手,在原地蹦跶。“有请他们登场。”主持人话音未落,演员们迅速拿出最好的状态,热情地奔向舞台,仿佛忘记了寒冷。

没有专门的化妆间,他们随身携带小镜子,墙角、舞台车下、大巴车上都是他们的化妆间,一间小会议室就是他们换衣服的地方。胡荣丽告诉我,他们每个人都有多台节目,基本上一分钟就能完成换装。

“不觉得累,我们是真的喜欢。”
“我是真的喜欢跳舞,享受在舞台上的感觉。”男演员沈盟并非科班出身,刚进团时柔韧度也不行,当时大家并不看好他。凭着一股子热爱,他直接住在了团里,一睁开眼就是训练,吃饭的时候也在练,现在他已成了团里不可缺少的舞蹈担当。沈盟告诉我,团里的演员们都是这样,大家都你追我赶训练技艺,都想不断打磨出精品。

文工团的演员们大多在年少时就来了,他们从小就坚定了自己的剧团梦。干建青说,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他们已不再像从前那样为了生计唱戏,更多的是传承与热爱,他们保留了戏曲的韵味,不断打磨精品,还结合地方特色和文化,将淮安故事讲出去,赓续红色血脉,前不久,他们的原创舞剧《我的刘老庄》还获得了2021紫金文化艺术节“剧目奖”。
演出结束,夜幕降临,他们裹上了统一的羽绒服,回到团里,他们接着开始排练下一场剧目。“不觉得累,我们是真的喜欢。”
现代快报+ 记者 李子璇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