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疫情的大背景下,2021的叙事多了些苍凉,也多了些深沉和坚韧。这一年,风雨随行,阳光入怀。我们如期抵达,我们不期而遇。这一年,钟摆不停,梦想跃然。人心是最宽阔的海,人间真实故事就是条条“海岸线”。念不尽的故乡炊烟、白发父母,写不尽的万家灯火、人间草木。这一刻,你我同在。
现代快报特约评论员 马青
2021年已进入倒计时,但依旧严峻的新冠疫情,注定让接棒的2022年不平静。
几天前,浙江绍兴的一份百人流调让世人唏嘘不已。病毒是从一场葬礼传播开的,一同参加葬礼的还有附近菜市场内的摊主。于是,这样一群默默无闻的卖菜小贩和周围居民,通过行动轨迹向外界"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故事单调且重复。52岁的出租车司机,每天清晨6点出车,第二天凌晨2点回家,一天二十小时工作,中间下车逗留的地方就是匆匆扒几口饭的快餐店。57岁的阿姨,早九点到晚九点在游乐场工作,仅有的两天休息日,是在楼下的超市转了转。卖菜的大姐每天凌晨3点去进货,然后一整天在摊位忙,傍晚去中学接孩子,晚上八九点回家,第二天又是两三点起床。35岁的肉贩每天清晨四五点去屠宰场进肉,再回到菜市,一直忙到晚上六点多回家。日复一日,循环不止。
今年远不只一份流调报告上过热搜。11月大连的流调报告里,一位家电公司维修工5天的轨迹只有一项任务,就是四处奔波上门维修家电;7月南京禄口的流调报告里,一位保洁员除了单位和家之外,余下的时间全都用来带着孩子在各种培训班之间穿梭。北京的流调报告里,一名公司员工住在顺义的 " 老破小 ",每天往返25公里外的海淀,忙完工作忙孩子,还见缝插针地备战考研。郑州46岁的保安,白天洗衣店打工,晚上在小区执勤。深圳64岁的大妈,不是在医院陪护住院的丈夫,就是回儿女开的餐厅帮工。在旁人看不到的地方,他们是否也曾心酸地抱膝流泪?是否也曾有片刻疲惫到无法支撑?
我们学会了在流调里看人间世,学会了在生活粗粝的外壳下触碰那些坚韧的内核。他们的苦与乐、艰难与坚守,像一幅画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这些披星戴月的身影渐渐与我们身边的人重合。
今年夏天,南京遭遇疫情冲击时我做了一档节目,采访了一些普通市民,他们各有各的难题,但有一点不约而同:在努力自救时还不忘互助。宠物医院的马院长因为关店一个月损失小三十万,但他却用另一个可以营业的门店义务帮助了一位重病的同行;石先生是一位创业者,上下游物流中断,仓库被封,订单发不出货,面临严重赔偿,却坚定地对员工说,不裁员不减薪共渡难关。
我问他们,扛得住吗?他们笑笑:“那不然呢?”谁不想轻松过活,但他们把生活写成了诗:“世界以痛吻我,我当报之以歌”。
在2021年的英雄图谱上,每一个平凡的你我都是传奇。
季羡林先生在他的散文里引用过鲁迅先生的散文诗《过客》,过客问老翁前面是什么,老翁说,前面是坟。女孩却抗议说:“不,不,不,那里有许多野百合、野蔷薇。”季先生写道:“他永远不回头看,他只向前看,而且在前面他真的又看到闪烁的希望,灿烂的花。”
是的,鲜花会凋谢,但会再开,日子再艰难,心中仍有期盼。不管前行的路上有几多障碍,不管走得多么跌跌撞撞,大家还是要努力向前,因为我们“确信美景良辰在脚边”。
- 江苏
- 2021-12-30 11:21:33
- 江苏
- 2021-12-30 11:20:58
- 江苏
- 2021-12-30 11:20:27
- 江苏
- 2021-12-30 09:53:25
- 江苏
- 2021-12-30 09: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