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正好是母亲治疗满1年,挺有纪念意义的。过去的一年中,在您和您带领的团队的关心爱护、悉心医治下,母亲的身体一天天好转,已经恢复得不错了,非常感激您对我母亲以及我全家的帮助。”3月5日一早,患者朱女士在儿子黄先生的陪伴下,来到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结核病科二病区主任袁瑛处复诊,并送上了锦旗和一封两千余字的感谢信。
“越来越好了,复查胸部CT、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都达到了治愈的标准。从多器官衰竭、休克、气管插管到康复,真的不容易,由衷为你感到高兴!”看着步伐稳健、面色红润的朱女士,袁瑛主任感慨万千。
生命垂危的她从上海辗转来到南通六院
2023年3月6日下午,袁瑛接到一通来自海门的求助电话:“患者年初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出现肝、肾、心多脏器功能衰竭,在上海救治,病情一直未见好转,后发现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昨天又出现了急性呼吸衰竭,气管插管中,建议回当地医院姑息治疗。患者病情很重,目前生命体征还不平稳,神志不清,血压只有65/38mmHg,但家属还是非常积极想救治的,想转到你们医院来。”
医院迅速做好各项接诊准备。16:20,朱女士由120无缝衔接转入南通六院,经绿色通道以最快的速度将患者送入结核病科监护病房,连接好呼吸机等各种仪器。
“一进入六院,医生护士的专业、敬业、速度让我心中有了一个更加坚定的信念:六院来对了,我妈应该还有救。”回想起当时的惊心动魄,黄先生表示,当时只想着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不放弃。
入院时,患者昏迷,全身黄染、水肿,气管插管、胃管、尿管留置中,多项指标异常,胸部CT显示:两肺弥漫粟粒样病灶,双侧胸腔、心包积液。临床诊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脏器功能衰竭、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感染性休克等,病情危重,预后极差。
医护团队立即给予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抗感染、补液、升压、护肝、营养支持、补充电解质等治疗。
病情复杂,医护人员与死神展开生死较量
“患者原有心、肝、肾多脏器功能衰竭,肝功能严重异常,胆红素、转氨酶偏高,考虑到抗结核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就是肝损害,抗结核药物上还是不上?”如何在抢救患者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对肝功能的损害,二病区医护团队第一时间进行了讨论。
袁瑛仔细查看患者情况、翻阅外院的一系列检查报告,指出:“患者此次突发急性呼吸衰竭,主要是在原有肺部感染的基础上并发了重症结核,如果不用抗结核药物,肺部病灶不能控制,有发生全身结核播散的可能。如果并发结核性脑膜炎,会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危及生命。可选择相对肝损害小的药物,用药后每天检查肝功能指标。这个风险我们该冒,患者毕竟才70岁。我来和家属沟通,取得充分理解。”
“袁主任坦诚、客观地向我解释母亲病情和用药会产生的影响。作为家属,我们充分相信医生的治疗方案,一定全力配合。”家属的信任让二病区全体医护人员备受鼓励。
接下来的几天,一个又一个危急值接连出现,让所有人再次紧张起来。“朱女士的胆红素、转氨酶较前又有了上升,停药还是继续治疗?”“危急值:血小板12.00✕10^9/L,气道、全身皮肤有出血。”“危急值:白细胞2.0✕10^9/L。”
袁瑛带领医护团队克服种种困难,积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每天上升的幅度不大,可以继续目前抗结核方案治疗,加强检测肝功能等其他指标,请三院肝病科会诊协助诊疗。”“加强升白细胞、升血小板治疗,观察出血情况,如指标继续下降,停用利福喷丁,加强和家属的沟通。”他们拼尽全力日夜抢救,反复进行科内讨论,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调整治疗方案,与死神展开生死较量。
精心治疗,从病危到走着出院
等待转机的日子总是煎熬,从医生、护士到护工的责任心、细心、热心让患者家属倍感慰藉。床位医生郑宏副主任医师每天仔细观察朱女士的病情变化,与家属耐心沟通;护士张胜男总是用轻松的语气和安慰的话语,安抚患者和家属的情绪;护工“小红阿姨”尽心尽责,为患者翻身、清洗。
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朱女士顺利度过危险期,并不断出现好转迹象。血压平稳了,体温正常了,神志转清了,呼吸道分泌物少了,呼吸机吸氧浓度降到了40%,血氧饱和度能维持在95%以上,病情逐步好转。3月20日,经过13天的精心治疗,朱女士顺利拔除了有创呼吸机。
恢复神志后,朱女士激动地拉着袁瑛的手说:“我也是一名医生,我对我的病情很了解,能活下来真的是不容易,你们这个团队很了不起!”
2023年4月14日,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在全体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及家属的坚定支持下,朱女士的各项指标有所好转,符合在家服药继续治疗的条件,在家人的搀扶下走着出院了。
“母亲身体状况恢复得这么好,这是我没有预料的,也让我们看到了母亲完全康复的希望。”朱女士一家清楚地记得,出院那天是个大晴天,对他们来说,寒冬已过,春日正来。
时隔一年,家属送来了感谢信
“袁主任,我妈的肝功能情况又有好转了,目前胆红素降到了40左右,这是前所未有的。”“袁主任,我妈能自由行走了。”“袁主任,我们明天来复诊,已挂了您的号。”
出院后,除了每月按时复诊,黄先生还会经常将母亲在家的情况、检查的结果反馈给袁瑛,让袁瑛远程指导治疗。
“现在,母亲生活可以自理了,没想到还能吃到她做的饭菜。她的恢复情况真的太让我们惊喜了。”回想起这一年的经历,黄先生思绪万千,将所想、所感化作两千余字的感谢信,连同锦旗一同交到袁瑛手中,他说:“整整一年,今天的日子值得纪念,感谢你们让我妈妈获得了重生!”
危重患者的救治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尽管坚持需耗费万分努力,但医护人员、患者、家属从来不孤单,医护人员的全力以赴,家属的信任配合,让患者的生命之花再次绽放。
通讯员 袁瑛 张燕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花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