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遨游过太空的牛蒡种子,已育出了第六代


在徐州市沛县河口镇丁溜村,村头立着的“航天牛蒡育种基地”大牌子格外醒目。该基地占地约2000亩,核心区域跨丁溜村和袁圩子村两地。小小牛蒡种子跟航天有着怎样的渊源?


△航天牛蒡育种基地

走进村子,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这个苏北小镇里一个让当地人引以为傲的故事。2016年,20克沛县河口镇的牛蒡种子跟随神舟十一号飞船“遨游”太空,这些“上过天”的小种子,如今怎样了? 


△河口镇丁溜村

“落地”:为寻致富路子,袁帅勋成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见到袁帅勋时,他正在地里查看牛蒡长势。“我种牛蒡30多年了,它们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今年55岁的袁帅勋,是河口镇袁圩子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要说牛蒡种子和航天的渊源,还得从最初牛蒡“落地”说起。


△袁帅勋(左)和李金华(右)在查看牛蒡长势

80年代中后期,镇里通过一家外贸企业,引进了一些进口牛蒡种子,打算试种牛蒡。在当时来说,种植牛蒡究竟收益如何、能不能卖得出去,没人说得清。

“当时我是村里农技员,也想给村民寻一个致富路子。没人敢尝试,那我来吧。”袁帅勋第一个将牛蒡种子种了下去,第二年收获时,半亩地的牛蒡卖了五六千元钱,这让大伙儿都惊呆了。“八几年那时候,这个收益不得了了,马上就有村民跟着种植。”


△地里的牛蒡

在袁帅勋的带动下,约30户村民陆续开始种植牛蒡,渐渐地,牛蒡种植规模逐渐增大,大家觉得袁帅勋有想法、有魄力、能干事,便选举他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跟着他走上了致富路。

“从那时起,我一直种植到现在,30多年了,现在正常售价是一斤8毛、9毛钱,一亩地能卖到七八千元,有时能卖到一万多,价格根据市场行情波动。”如今,袁帅勋承包着十几亩地种植牛蒡,成了种植技术大拿。  

“飞天”:太空遨游33天,已培育出第六代航天牛蒡种子

牛蒡种植户多了,问题也随之而来。

这些依赖国外进口的种子,一旦种源跟不上,老百姓拿什么种植?而且近几年牛蒡品种逐渐退化,导致抗病虫害能力下降,怎么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我们自己的手里,不能受国外制约,所以我们就想培育我们自己的种子,这才想到让种子‘上天’。”今年60岁的李金华,是河口镇农业农村办公室高级农艺师,他告诉记者,为了不被“卡脖子”,2016年,该镇通过徐州市人民政府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将两袋共20克的牛蒡种子送上神州十一号飞船,于2016年10月17日搭载飞船开始了“太空遨游”,进行33天的太空育种。


△李金华在地头查看牛蒡长势

“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可以缩短育种周期,培育出高产、优质、抗病的新品系。这样一来,技术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了。”李金华的语气中透露着坚定与自豪。

李金华介绍,航天育种不是每颗种子都会发生基因诱变,其诱变率一般为百分之几甚至千分之几,而有益的基因变异仅是千分之三左右。“航天育种是一个育种研究过程,种子搭载只是走完了万里长征一小步,不是一上去就‘变强’,整个研究最繁重和最重要的工作是后续在地面上完成的。”


△曾在神州十一号搭载33天的牛蒡种子

依托江苏省农科院的指导,这珍贵的20克牛蒡种子种下去后,只成活了5株,然后用这5株牛蒡再进行育种。一般情况下,航天育种需要经过2-3年的再生长,才可收获出一批种子,然后将选出的种子再播种、筛选,如此繁育三四代后,才有可能获得遗传性状稳定的优良突变系。李金华说,期间还要通过品系鉴定、区域化试验等,才能最终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种植的优秀“航天育种牛蒡”种子,到那时就可以大面积推广种植了。


△航天育种后成活的第一代牛蒡

“当初我们也考虑到航天育种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这件事情总得有人去做,我们早点把这事做起来,有利于大家对牛蒡的栽培和种植。”李金华说,目前,该镇联合省农科院建设了航天牛蒡育种基地,进行航天牛蒡育种研究,目前已培育出第六代牛蒡种子,正在进行区域试验。

“当然盼望着航天牛蒡种子能早点培育出来,推向市场大面积种植,让我们老百姓种上更优质、更高产的种子。”李金华满怀期待地说。

“情怀”:小种子富了一方人,期待国产种子早日推广

牛蒡因营养价值高、销量好,而且种植方便,村民们种植牛蒡的积极性很高,牛蒡已成为河口镇农业支柱产业,富了一方人。

在航天牛蒡育种基地,一畦畦牛蒡长势喜人,村民们在地头穿梭浇水,进行春季田间管理。9月播种,第二年6月收获,机械化种植流程让村民们更省力。

“现在种植有开沟机打沟,把设定好‘间距’的袋装种子用机械轱辘‘推’进地里,就可以等着牛蒡生根发芽。”李金华说,这些装种子的袋子是可以直接被土壤分解的,牛蒡收割也实现了机械化,整个种植流程简单省力,老百姓的种植规模逐渐增大。

目前,河口镇牛蒡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种植规模大而集中,占全县牛蒡总面积的60%。牛蒡酥、牛蒡茶、牛蒡酱、牛蒡酒……在河口镇牛蒡文化展览馆,各式各样的深加工产品展示着产业链延伸的能力和信心。

多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和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相继落地,20余家牛蒡加工企业蓬勃发展,当地围绕牛蒡产业扩规模、延链条、树品牌,积极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径。

“2022年全镇年产鲜牛蒡6万余吨,牛蒡产业总值3.58亿元,系列产品远销日本、美国、韩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在陆地也实现了‘环球旅行’。”李金华说,等到航天种源大面积推广种植后,该镇将进一步打响国产种源品牌,届时小种子不仅成为当地强镇富民的大产业,也代表着种源彻底摆脱了国外垄断,这是李金华和大家共同期待的愿景。“用上我们自己的种子,才更安心。”李金华说。

现代快报+记者 张晓培/文 郑阳/摄

(部分图片由为受访者提供)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