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前的你,是否被这些瞬间打动过?外卖员写下《赶时间的人》,打工者开起“诗歌商店”,素人创作者通过短视频分享日常……近年来,随着全民生活水平提升和信息化深入发展,人民大众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意愿深度参与文艺创造,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工具创新文艺形式和表达方式,呈现出共创共享的新型文艺形态。
全民参与、共创共享,人民文艺迈入“繁花时代”。“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如今,“新大众文艺”已经成为热词。读懂新大众文艺之“新”,找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之“道”,更好推动文化建设数智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才能持续优化文化产品供给,进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新大众文艺之“新”,在于“人人皆可创作”带来新活水。新大众文艺,从本质上讲,是人民的文艺。“人民”不仅要在文艺作品中当主角,还越来越多地成为文艺作品的主创,于是文艺创作实现了从“为大众”“写大众”到“大众写”“大众享”的转变。正如前面提到的例子,外卖员、打工者、素人,等等,他们虽然不是专业的文学家、艺术家,但因为怀揣一颗赤诚之心,或有感而发、或文思泉涌、或笔耕不辍,都创作出了直抵人心的好作品。正是因为他们用心生活、潜心创作,所以能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新活水,让新大众文艺之树常青。
新大众文艺之“新”,在于“万物融合共生”铸就新精品。融合与创新是一对“孪生姐妹”。融合带来创新,创新促进融合。比如,东莞原创国乐实验剧场《可园可源》,不仅融合音乐、舞蹈、书画等不同文艺类型,而且运用机械舞美、激光成像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合力带给观众沉浸式欣赏体验。在融合创新的实践中,“文艺+”“+文艺”为文艺创作带来无限可能。因为融合创新,新大众文艺作品给广大观众带来视听盛宴、精神大餐,所以能够“圈粉又出圈”“叫好又叫座”。
新大众文艺之“新”,在于“技术赋能创作”拓展新空间。新大众文艺之所以能够兴起,最直接的缘由是新兴数字媒介的日益普及化和智能化。在新技术新媒介的赋能下,文艺挣脱了纸质文本的束缚、物理空间的限制,正如网络文学、短视频、微短剧、直播等文艺业态依托新媒体平台而生,生成式人工智能、沉浸式交互体验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文艺创作和艺术呈现,可以说,技术赋能为文艺创作和文化传播插上了“翅膀”。技术发展和媒介变革不仅催生了一批新的文艺类型,而且带来了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促进了文艺创意链不断延长、充分铺展,进一步扩大了文艺需求、改善了文艺生态,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注入了强劲动能。(郭雪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