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文明互鉴启新程!全球市长聚南京“唠干货”,这场对话藏着城市发展密码

当秦淮河的桨声荡开六朝烟雨,当长江的潮涌裹挟千年文脉,11月19日至21日,“2025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在这座“国际和平城市”举办。这场以“扬子潮涌 文明共启”为主题、由国务院新闻办指导举办的盛会,吸引了文莱、埃及、德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等国家的友好城市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城市的市长代表。他们跨越山海汇聚长江之畔,以水为媒解码城市发展密码,以城为鉴续写文明互鉴新篇,为全球滨水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一城作展:触摸历史温度,感受青春脉动

南京,这座浸润着长江水汽的千年古都,让参会嘉宾在步履之间触摸历史的肌理,在互动之中感知城市的活力。

活动首日,“城市展场”系列主题活动率先点亮金陵。在雨花台中学足球场,阳光洒在茵茵草坪上,少年们身姿矫健,传球、射门间尽显青春锋芒。市长代表俯身与队员们交流战术,德国迪特福特市市长贝恩德・迈尔甚至站上绿茵场,与学生守门员展开点球对决。足球在草坪上划出弧线,成为城市间最鲜活的“通用语言”。在南京生活了8年的“南京女婿”、“苏超”南京队西班牙籍主教练何塞,今年深切感受到了城市对足球的热情。他感叹:“一场业余赛事能吸引6万观众,这在西班牙也罕见。足球比赛传递的尊重、拼搏与协作精神令人动容。”意大利科莫市市长亚历山德罗・拉皮内塞表示:“赛场内外的包容,恰是城市和睦共处的生动写照。”

若说足球场是青春的注脚,那明城墙便是历史的年轮。在“滨水文化遗产保护”主题环节,嘉宾们循着城砖的纹路走进南京城墙博物馆,触摸工匠的凿痕;登上中华门瓮城,凭栏远眺秦淮河蜿蜒流淌。埃及吉萨省副省长亨德・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阿卜杜勒哈利姆凝视着眼前的景致,眼中满是共鸣:“尼罗河与秦淮河,同样孕育着灿烂文明,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让我想起家乡。”第三次到访南京的德国迪特福特市外办主任托马斯・希姆勒,指尖拂过城墙上的斑驳痕迹,不住感叹:“每一次来,南京的开放包容与历史底蕴都能带来新惊喜,我要把这份真实的中国面貌带回德国。”

当暮色浸染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的琉璃塔亮起璀璨灯光,参会城市名称依次浮现。一艘以明代宝船厂遗址为设计灵感的“宝船”静静矗立,既致敬郑和下西洋“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文明壮举,也承载着当代城市携手前行的愿景。随着“宝船”风帆缓缓升起,从六朝“江左风流”到今日“国际和平城市”,南京始终以多元胸怀传承华夏好客之道,愿与世界友人共启文明新篇。

智慧共鸣:解码遗产活态,探索更新之道

守护文明根脉,从来不是将历史封存,而是让它在当代生活中呼吸生长。11月20日,当晨光为秦淮河镀上金边,各国代表齐聚老城南小西湖片区,开启一场关于“历史遗产活态保护”的深度对话。

青砖黛瓦的巷弄里,江南民居的木窗棂映着现代艺术店铺的霓虹,这样的“新旧共生”,让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市市长扎尔科・米钦驻足良久。“诺维萨德的老城区也在翻新,但我们始终坚持让居民留下。”南京“小尺度、渐进式”的更新路径,让走进来的市长们看到了如何在保护中留住生活烟火。谈及让遗产活起来的实践,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汪艳在沙龙中分享:“南京的遗产保护,始终以‘人’为核心。”不搞“大拆大建”,而是以“院落”为单位让居民自主选择去留,同步推进管线更新、建筑修缮与业态植入。如今,回迁居民的生活品质提升了,文创小店、非遗工坊次第绽放,成为“有温度的更新样本”。

塞尔维亚诺维萨德的实践同样动人。扎尔科・米钦介绍,在阿尔马什街区改造中,项目团队逐户走访,倾听居民讲述百年前水井的位置,最终将历史水井复原为社区景观;意大利科莫市则上演了“化腐朽为神奇”的蜕变——市长亚历山德罗・拉皮内塞介绍,昔日杂乱的古罗马城墙停车场,如今变身露天剧院,市民坐在石阶上看话剧,城墙的斑驳肌理成为天然背景板,“这不需要巨额资金,只需要改变的勇气”;马来西亚马六甲历史城区工委会主席颜天禄带来“多元融合”的经验:“我们在老街道设置马来语、中文、英语三语标识,鼓励华裔、马来裔、印度裔居民共庆春节、开斋节,让文化遗产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

技术赋能,更让遗产保护焕发新生。在南京城墙博物馆,嘉宾们通过现代科技,看到明代工匠烧制城砖的场景立体呈现;埃及吉萨省副省长亨德・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阿卜杜勒哈利姆深有感触:“大埃及博物馆也在做同样的尝试,用数字技术让金字塔的秘密‘开口说话’,技术改变了我们讲述历史的方式。”南京团队的国际合作更显深远:2024年赴缅甸为妙乌古城申遗提供数字建模支持,组织学生对比研究南京中华门与埃及开罗萨拉丁城堡的建筑智慧,在德国莱比锡举办“共同的遗产 共同的世界”展览……文明互鉴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奔赴。

绿色共生:共绘滨水蓝图,凝聚发展共识

“当南京长江江豚的‘咔嗒’声通过声呐传来,当罗马台伯河畔的老人带着孙子在临河公园嬉戏,当科莫湖的丝绸工人用湖水完成印染……这些画面,正是全球滨水城市生态治理的生动拼图。”11月21日,面对活动中提出的“历史与生态如何共存”的考题,罗马与南京给出了“古今交融”的答案。意大利罗马二区区长弗朗西斯卡・德尔・贝洛展示了台伯河的转型蓝图:“这条见证罗马2778年历史的河流,正从‘历史风景线’变为‘绿色与蓝色基础设施’。”目前,罗马已建成5座临河公园,音乐桥串联起历史中心与现代音乐厅,未来还将改善河道通航能力,构建“地铁+步道+自行车道”的交通网络,“我们的终极愿景,是让市民能再次在台伯河安全游泳”。南京市副市长孙百军则分享了南京的“微更新”智慧:下关滨江带保留老码头铁轨作景观,货仓变身文化展厅;颐和路片区修复民国建筑,引入书店、美术馆;秦淮灯彩与航空技术结合,打造“低空灯秀”,“生态治理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让历史与自然握手言和。”

在“产业与生态平衡”的课题上,意大利科莫市与南京的实践堪称“隔空对话”。科莫市作为“全球丝绸之都”,1972年便修建工业引水工程,从科莫湖抽取非饮用水供工厂使用——“湖水更软、温度恒定,丝绸染色更均匀,还避免了地下水枯竭。”亚历山德罗・拉皮内塞骄傲地说,如今科莫又联合欧盟研发PFAS去除技术,让废水处理后循环利用。南京南钢集团的转型同样惊艳:昔日高炉林立、铁水奔流的厂区,如今建成70万平方米生态湿地园,3公里长江岸线绿意盎然,白鹭、灰鹤等数十种鸟类在此栖息。在南钢智慧运营中心,超高清屏幕实时显示26条生产线的能耗数据,第三代智慧能源平台让绿色能源供应占比大幅提升,真正实现“用矿不见矿、出铁不见铁、绿叶不见尘”。

面对极端气候挑战,不同城市的探索各有巧思。纳米比亚温得和克市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干旱的首都。市长恩德西哈费拉・拉兰贾分享道:“我们每年雨季收集雨水补充含水层,建设水资源处理厂提升韧性,还通过加征水费限制浪费,让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南京则聚焦汛期内涝,在浦口区打造“生态环境低空监管平台”——无人机搭载AI识别系统,可精准发现河道淤积、管网堵塞,汛期前提前清理,让秦淮河实现“大雨不涝、小雨不积”。

数字化治理成为全球共识。南京构建的“一网统管”综合平台,对接30个部门的311项指标数据,接入20余万路视频资源,30余个应用场景实现水环境监管“一屏感知”;尼泊尔加德满都用数字技术修缮48处世界遗产,推广4.4万辆电动汽车,清理42公里河岸;塞尔维亚诺维萨德依托IT产业优势,吸引年轻人才参与湿地保护,中国企业建设的高铁、桥梁均配套智能生态监控系统。

在“2025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尾声,《大河城市发展南京共识》正式发布。共识提出,河流是文明的摇篮与互鉴的纽带,呼吁推动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本地化,保护文化多样性,建设宜居滨水城市,加强国际合作。“这份共识,是南京的温度,更是世界的期待。”南京市代市长李忠军表示,未来南京将与墨西卡利深化水资源合作,与马六甲共推文旅融合,让“治水智慧”走向世界,也吸纳罗马的遗产保护经验、科莫的产业方案,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长江潮涌,奔流入海;文明互鉴,薪火相传。三天的对话虽已落幕,但全球滨水城市的合作才刚刚启程。从南京到罗马,从科莫到温得和克,不同文明将继续以江河为纽带,以共识为指引,在传承中创新,在合作中共进,共同书写“城水和谐、永续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胡安静 刘霞 刘娟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