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畔,“苏韵”飘香。在8万平方米的长三角文博会会展中心现场,江苏展区万余件优质产品吸引观众驻足、打卡、采购。现象级IP“苏超”成为焦点、28家企业携黑科技亮相,带来多个全球“首款”科技产品、非遗技艺在创新中获得新生……江苏文创精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苏”写着文化自信的“江苏答案”。
“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激发文化产业创新创造活力”这是第六届“长三角文博会”的鲜明主题。这是一场令人瞩目的文化盛宴,也将通过文博会这个舞台,让优质文化展品变成日常消费商品,让文博流量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增量。
让“小门票”成为激发消费的“大杠杆”。过去,一张足球门票或一场演唱会只是一场文化消费体验的出入凭证。如今,一张小小门票可以串联起“吃、住、行、游、购、娱”,成为了探索城市文化的“通关卡”、拉动消费的“邀请券”。展会上,“苏超”主题展区从“苏超”+文旅、“苏超”+文创、“苏超”+科技等三个维度,遴选30家企业共同呈现苏超主题消费场景和传播模式,将江南传统文化元素、十三个地级市的特色文化、互联网数字技术融入到“苏超”赛事中,持续放大“跟着苏超去旅行”的综合消费效应,培育了新的消费增长极。
让非遗从“指尖记忆”变成“指尖经济”。文化大省,底蕴深厚。江苏省拥有丰富灿烂的非遗资源,为非遗传承与产业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全省现有非遗资源项目2.9万个,其中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1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62个,入选数量居全国之首。文博会上,从苏州丝绸纹样数据库、丝绸纹样数字创新应用新品以数字手段存储千年染织绣杰出技艺,创新应用到新中式服饰、网络游戏、潮玩手办等领域,到展销融合中国古典诗词与苏绣、盘扣等非遗技艺的新国风服饰、非遗缂丝产品、云锦织造文创衍生品等,精益求精的工艺,耳目一新的创意,穿越历史的韵味,让江苏非遗美学引领“国潮新风”,充分展现了江苏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的生动实践。
让传承从“静态存在”变成“数字永生”,生成式AI等人工智能领域的热门技术,进一步丰富了非遗的表达形式、传播渠道,把非遗传承从“传播单向化”“体验表面化”变成了“体验个性化”。文博会上,“数智引擎”板块,28家企业携黑科技亮相,尽显江苏文化科技的硬核实力。林黛玉、贾宝玉等人物以全息投影的形式跃然眼前,吸引不少观众驻足;观众戴上VR眼镜,便可在方寸间漫游,沉浸式领略600年前大明南京城的盛世气象……“黑科技”正是文化产业创新创造活力的核心驱动力,让科技走出实验室,融入到文化产业发展的血脉中,让文化传承“立起来”“活起来”,让珍贵的历史记忆与观众跨时空相见,让传统文化在现代技术中焕发新生。
文化与经济共舞,传统与现代融合。以长三角文博会为契机,江苏当以创新为笔、文化为墨、发展为卷,绘就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画卷,为长三角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注入江苏动能。(许云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