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江苏苏州:沪昆合作,谱写长三角“山海协奏曲”

11月12日,2025苏州昆山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发展推介会在上海举行,全方位推介城市,进行一批战略合作项目签约,并发布昆山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300+合作场景。在长三角一体化浪潮中,昆山以产业协作为笔、以营商服务为墨、以城市生活为纸,从地理连接到创新协同,谱写一首“山海协奏曲”。

从“地缘近邻”变为“发展嵌合”

在当天活动中的昆山开发区展位,清陶能源一块蓝色的固态锂电池并不显眼,但背后透视出沪昆产业协作的新变化。

360度针刺不起火,零下20摄氏度不掉链,整车售价9.98万元……本月初,第八届锂电池技术与产业发展大会在昆山举行。清陶能源携手上汽集团,推出全球首个将固态电池技术引入10万元以内的量产车型。两年前,双方携手成立上海上汽清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核心技术源于清华大学攻关,在昆山完成中试与规模化生产,在上海整车企业装车应用,形成“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链”的协同闭环。

昆山市投资促进和人才引进中心综合科科长丁政介绍,昆山推进构建“2+3+3”新兴产业体系,在7000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和3000亿级装备制造产业的基础上,坚持“核心产业+”,加快消费电子向汽车电子转型、整机制造向智能穿戴和智能声学等新领域拓展,为沪昆产业协作拓展了广阔空间。

昆山与上海从“地缘近邻”变为“发展嵌合”。昆山复容绿谷未来创新中心总经理朱毅峰是上海人,周一至周五在昆山工作,周末回上海。“上海科研资源丰富、资本要素集中,昆山应用场景广阔,拥有生产成本优势。”朱毅峰说,两年前跟昆山初次接触以来,复容投资与昆山推进“基金+平台+基地”多领域合作,今年继续深化,不仅成立复旦大学创新转化研究院昆山创新中心,更合作发起4亿元规模的智能基金,构建绿色智能领域“概念验证—孵化—加速”全链条式的孵化体系。

“昆如意”为人才企业筑暖巢

吸引上海优质项目和人才落户,“昆如意”这块营商服务金字招牌,从“投资昆山万事如意”向“投资创业首选地”持续提升。

2022年,在昆山相关部门和千灯镇的推介下,原本在上海一大型企业工作的王琼和丈夫走进启发产业园。在工作人员的全程陪同和指导下,夫妻俩创办了迅势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专注于生产全球领先的半导体阀门。“公司刚设立时订单没有大的起色,资金链一度逼近断裂。”王琼说,在相关部门推荐下,自己获评昆山双创人才B类,获得总额200万元的合同资助,当年就有100万元到账,解了企业燃眉之急。公司还获得天使轮500万元资金支持和800万元融资。得益于政府搭建的各类平台和桥梁,迅势科技的“朋友圈”不断壮大,去年一年增加400多家合作商,成为细分赛道中成长最快的企业。

全国首个县域城市涉外融合服务专区、全国首家企业重整服务中心……这些“首创”与“第一”,是昆山对“用户思维”的有力诠释。昆山围绕打造人才友好型城市,率先在省内发布县域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标体系,让人才“择一城、有所成”。

爬坡阶段——重点产业紧缺人才最高30万元薪酬津贴,主动为企业优秀人才兜底,而5亿元规模的天使基金直投早期项目最高1000万元。

攻坚阶段——昆山发挥各类基金、昆科贷、科技保险等作用,打造“投贷保”科技金融支撑链条,募资总规模100亿元的产业发展投资母基金、募资总规模100亿元的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昆科贷”等陪伴企业闯关升级,10亿元规模的昆玉人才发展基金陪伴人才穿越创业“死亡谷”。

跳出“双城记”绘就同城幸福景

“刚来花桥时,我以为这里只是一个小镇,心里犯嘀咕,需要依托大都市资源的时尚产业能在这里发展起来吗?”晨风时尚创意产业园副总经理张霄鹏说,到了花桥后发现,这里道路开阔干净、绿化错落有致,轨道交通列车穿梭于林立高楼之间,颠覆了他对一个小镇的想象。

以这里为根据地,晨风时尚创意产业园在上海为设计师打造集合店和推广平台,在苏州为设计师打造专业的设计研发打样中心,着力打造中国最具活力的时尚产业新地标。目前,产业园已吸引500名设计师入驻,孵化30个新锐品牌。

随着苏州地铁11号线开通运营,每日往返沪苏方向8.1万人次,日均客流超16万人次,见证上海、昆山从“双城生活”到“同城生活”之变。

昆山还加快织密内畅外联的交通网络,“三横两纵十一互通”高速路网可15分钟上高速、30分钟到上海,“两环四联八射”快速路网总里程突破110公里,与上海互通道路达50条,进一步打通区域交通的毛细血管。

幸福的质感还在于民生服务的点滴累积。新增学位6.33万个,与上海38所学校结为联盟校。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胸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等顶尖医疗资源持续下沉,让昆山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上海的优质医疗服务。江苏首座专业足球场馆、34家商业综合体、251个口袋公园、200余个儿童友好空间、680公里骑行路线……背后,都是触手可及的惬意与悠闲。

而“虚拟窗口”模式的探索,进一步打破行政地域的壁垒,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成为现实,将“一体化”的针脚细密地织进可感可及的幸福图景。

(苏报记者 朱新国 占长孙)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