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芳
10月29日,在陕西省延安市举办的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上,《全国“村字号”文体活动情况报告》发布。报告显示,全国“村字号”类型多达24种。2024年,全国农村累计举办各类文体活动超过220万场,农民文体活动参与率超七成。
“村字号”的兴起,是乡村内生动力的深度觉醒,是农民精神世界从“贫瘠”到“丰盈”的华丽蜕变。曾经,乡村文化舞台多是“留白”,农民的精神需求常被淹没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里,闲时的消遣也难逃“喝酒打牌”的单调;如今,从田间地头的歌舞展演到村落广场的竞技比拼,从传统民俗的创新演绎到现代艺术的乡土表达,“村字号”活动以多元形态唤醒了乡村沉睡的文化基因。这些转变,是乡村从“富口袋”到“富脑袋”的跨越。乡村的每一场活动都是一次精神的集结,每一份热情都在重塑乡村的文化肌理,让乡土大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朝气与活力,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文化的创造者、参与者与受益者。
“村字号”的蔓延,是文明乡风建设的创新实践,是乡村治理从“硬约束”到“软浸润”的智慧升级。“村字号”文体活动成为涵养文明、浸润人心的重要载体,更是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金钥匙”。往日里因宅基地纠纷红脸的邻里,或许在一场协作竞技的赛事中握手言和;曾经被彩礼、宴席裹挟的陈规陋习,可能在一次移风易俗的小品展演中悄然松动;那些疏离的乡情乡谊,也会在共同筹备“村晚”、共建文化广场的过程中重新凝聚。从凝聚邻里情谊的趣味运动会,到培育集体意识的节庆活动,“村字号”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文明理念融入日常、扎根人心,它像一条无形的纽带,串联起乡村的人和事,让和谐、向上、向善的风气在乡土间自然生长。
“村字号”的背后,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支撑,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乡土大地的生动表达。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若说产业振兴是乡村发展的“筋骨”,那么文化振兴便是乡村永续发展的“灵魂”。“村字号”活动所激发的文化活力,正转化为乡村发展的持久动能。它让乡村有“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物质丰足,更有“箫鼓追随春社近”的精神丰盈;也让乡村文化从“沉睡的宝藏”变为“流动的风景”,吸引着城市人走进乡村、读懂乡村,为乡村旅游、非遗、特色农产打开了通往外界的窗口。从唤醒千年农耕文明的根脉,到激活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潜能;从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到赋能产业、生态、人才的全面振兴,“村字号”活动正成为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答卷。
宝塔山下,初心如磐;黄土高坡上,新风浩荡。“村字号”的澎湃浪潮,是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真挚表达,是乡村文化根脉在新时代的赓续传承,更是中国乡村在现代化道路上的自信绽放。当文化的种子在希望的田野上深深扎根,当文明的新风在乡土间久久吹拂,当农民的精神脊梁愈发挺拔,乡村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天地,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乡土力量,谱写出更加恢宏壮丽的振兴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