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言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金秋十月,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走进河海大学,传承水利报国的精神薪火,让青春身影汇聚于治水实践,让奋斗声音回响在江河安澜的征程中,为新时代水利事业发展注入更为澎湃的动能。
水利事业的精神根系,需代代传承、滋养延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开创性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新时代水利事业发展锚定了根本方向,提供了科学遵循。在这一思路指引下,“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在全国各地的治水实践中不断淬炼升华,成为广大水利工作者攻坚克难、勇毅前行的精神旗帜。从大江大河的安澜守护,到田间地头的节水灌溉;从水生态修复的久久为功,到水利科技的突破创新——正是这份精神与科学治水思路的深度融合,推动水利事业在服务民生、支撑发展的征程中不断迈出坚实步伐。
水利实践的坚实根基,依赖实干担当来夯实筑牢。水利高质量发展,绝非一句口号,而是扎实体现在江河安澜、湖库清澈、民生受益的实践之中。江苏水资源管理考核实现“十一连优”,其背后是水利事业从工程建设到生态保护的全方位推进:在姑苏古城河道治理中,水生态修复技术让千年水巷重归清冽,“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得以重现;昆山乡村水网改造里,水系连通工程让昔日涝区变身“水美乡村”,惠及万千农户;大丰海域开发中,海上风电基础技术突破,让水利与新能源产业实现协同发展。唯有以实干破解水利难题,以担当扛起治水责任,才能把推动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的要求,转化为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
水利发展的创新动能,依靠智慧赋能来激活提升。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复杂水情以及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创新已成为水利事业突破瓶颈、实现跨越的核心动力。江苏水利科技创新拥有光荣历史和独特优势:从上世纪50年代三河闸的无桩基础,到江都、皂河等大型泵站的建设,科技创新始终是江苏水利的优良传统。如今,江苏水利聚焦防汛抢险、工程建设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工程运行智能化管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河湖治理保护,灌区建设与水土保持监测等重点方向,以科技创新迈向水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青年群体在这些创新实践中主动作为,已然成为水利科技突破与模式创新的生力军,为水利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鲜活力量。
水脉连着国脉,水利关乎未来。水利精神的传承正与青春力量的担当同频共振,更多“青春之花”必将在水利一线绚丽绽放。这份绽放,不仅生动诠释了水利事业的时代价值,更是对“治水兴邦”使命的坚定践行。安澜之水终将持久润泽民生,水利事业也必将在新时代续写更加壮丽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