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潘安湖畔,池杉林倒映碧波,游船划过如镜水面,惊起成群水鸟;云龙山九节山峰,松涛起伏,峰峰美如画。登高远眺,城市在绿意中若隐若现……这是1000万徐州人民共同生活的家园。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近年来,徐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生态答卷:2024年,徐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73.2%,跃居全省第二;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97.8%,水环境质量连续四年实现改善,较“十四五”初期提升14.5%;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4%,多项生态指标领跑全国地级市……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这片土地正上演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
近日,记者走进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水天一色,鹭影翩跹。谁能想到,十几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荒无人烟的采煤塌陷地?
徐州,曾因煤而兴,煤矿的开采带来了经济的红利,却也在大地上留下了400余处采石宕口、42.33万亩采煤塌陷的“生态伤痕”,潘安湖则是那道最痛的“伤口”,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城市转型必须跨越的鸿沟。
转折发生在刀刃向内的时刻,徐州在“退”与“进”的辩证法中,有了破茧的勇气。2008年末,《关于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意见》重磅出台,其中两项重要举措就是要解决采煤塌陷地和关闭破产矿山土地利用问题。紧接着,江苏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正式批准实施潘安湖综合整治项目。总投资1.71亿元,治理1.74万亩,这一项目创下了当时江苏同类项目资金最多、面积最大、单体投入最高的纪录。
2010年2月,潘安湖项目正式动土。挖机轰鸣中,萌发着新的希望;卡车奔忙,孕育着绿色的诗行。在村民们期盼的目光中,那片死气沉沉的采煤塌陷区,开始被另一种色彩重新晕染……
全国首创的“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治理模式,让星罗棋布的塌陷区蜕变为自然精灵的栖息地;沉睡的土地资源转化为农旅融合的“生态银行”,家园被毁的百姓过上了“开门见绿、移步见景、创业有路”的崭新生活。
7000亩水域、4000亩湿地、200余种鸟类栖息于此;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当年的塌陷地,早已无迹可寻。
潘安湖的蝶变,不仅仅是一隅之地的涅槃重生,更映照出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在时代浪潮中的深刻觉醒。
近年来,徐州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之路,围绕采煤塌陷区、采矿宕口治理,系统推进生态修复与城市生态空间拓展。通过地形重塑、景观再造等工程,大力增加森林湿地面积,打造兼具生态与景观功能的城市公园,实现生态与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
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如今“一城青山半城湖”已成为深入人心的徐州“城市名片”。
记者 彭家一
编辑 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