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徐州以创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为契机,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全过程,统筹推进水利规划、建设与管理,绘就了一幅人水和谐、城景交融的生动画卷。水,让这座城市愈发灵动,也赋予其昂扬向上的青春气息。
9月25日,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走进徐州。徐州市网信办联合市水务局、团市委同步启动“V观徐州·水韵青锋——2025年徐州市网络媒体(名人)系列探访”暨治水兴水实践行活动,来自全国的多家媒体记者和网络达人深入徐州水系脉络,实地感受徐州治水兴水的显著成效与水文化的深厚底蕴。
一湖碧波见初心 传承精神润无声
清晨的云龙湖畔,微风拂面,波光粼粼。云龙湖大坝上,92岁的蒋忠良和徐瑞英夫妻俩眼眶湿润。
“1958年,我们和上万名青年一起,一锹一镐挖出了这片湖。”徐瑞英回忆。
彼时的云龙湖还是一片积水洼地,每逢暴雨便水患频发。为了根治隐患,市政府发动群众参与治理,广大青年肩挑手扛,硬是凭人力开凿出这座人工湖。
“现在湖面宽阔,景色这么美,我们当年的汗水没有白流。”
与两位老人一同接受采访的,还有市水务局团委书记石方健,他的父亲就曾在云龙湖片区负责防洪工作。
“小时候不理解,为什么暴雨天别人往家赶,父亲却要往单位跑。自己从事水利工作后才明白,那是责任与使命。” 石方健说。
如今,他已在水务一线工作12年,这些年来,他亲历了水利事业从“人海战术”到“智慧管控”的跨越——从扁担、铁锹到键盘、鼠标,智慧水利系统实现水位监测、洪峰调度一键完成。
一河清流映变迁 古今交汇话治水
沿着采访线路,采风团来到了奎河建国路回龙窝段。河畔的治水群雕,生动展现了徐州几代人治水的艰辛历程。
“奎河是徐州历史上最重要的河道之一,曾经水患频发,也见证了徐州城市的成长。”徐州市史志学会副会长李世明介绍。
自明代开凿以来,奎河河道经历过多次变更与整修。上世纪80年代至今,徐州先后开展了4次奎河治理行动。2018年起,市政府计划将奎河建成景观亮丽、河净水清、彰显汉韵的综合廊道。
今天,奎河河道宽敞,河岸垛口形制独特。
“这条河的变化折射出徐州治水理念的转变,从‘一味排水’到‘生态修复’,再到今天的‘水利+文化+旅游’。”
媒体记者和网络达人们纷纷举起手机和相机,拍下河畔的景象。来自国际在线的记者王雨晴说:“奎河的治理成效令人惊叹,既解决了水患,又提升了城市品质。”网络名人“君王也”则感叹:“以前只知道回龙窝是个景点,没想到身边的奎河还有这么多故事。原来治理水患还能变成文化符号,太让人佩服了。”
一脉文脉启新篇 青春逐梦向未来
治水不仅是工程,更是文化的积淀。采风活动的最后一站来到了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的“手创者手工场”,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
非遗剪纸传承人刘冠玉展示了他的作品《百蛇纳福》,多色拼贴、线条灵动,突破了传统红色剪纸的单一格调。他说:“我的剪纸源于传统,但我更想让它贴近生活。比如做成冰箱贴、明信片,让老百姓随时能用得上。”
青春与水文化的碰撞,也体现在青年群体的心声里。有人说,在云龙湖边长大,水是记忆中最深的底色;有人说,在奎河边跑步,看见的是城市环境越来越好的变化。
城市防洪能力显著提升,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惠及千家万户,生态修复让河湖成为“城市绿肺”……而今的徐州,水清岸绿、景美人和,水系串珠成链,成为展示城市文明气质的重要窗口。
水润徐州,青春激扬。治水兴水,不仅改变了一座城的环境,更涵养了这座城的精神。在这片水韵灵动的土地上,新时代的徐州正向善向美,奔涌向前。
记者:孙亚妮 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