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新善中国”主题活动在古都南京正式启动。活动将以“新善中国,共建美好生活”为主题,旨在弘扬中华善文化、汇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力量,助推共同富裕和社会文明进步。江苏作为此次活动的启动地,自古崇德向善,如今更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新善”写下温暖的注脚。
长江万里,奔流不止;善念千年,生生不息。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宏伟蓝图,正在这片土地上演化为生动现实。“百姓富”蕴含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裕,彰显善的追求;“社会文明程度高”体现着美德善行蔚然成风,传递善的力量。江苏以“走在前、做示范”的担当,将厚重的善文化传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让善的内涵在新时代持续升华、熠熠生辉。
“新善中国”在江苏南京启动
承古韵,善源流长
江苏,这片被长江淮河滋养、大运河贯穿的沃土,自古便是善文化生长的摇篮。江河奔流不仅造就了鱼米之乡的富庶,更孕育了兼济天下的气度。仁爱之心、淳厚之品谓为“善”,早已融入了江苏绵延千年的精神血脉。
北宋时,范仲淹在苏州创办范氏义庄,开创了中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先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是一句名言,更是江苏慈善的精神底色。及至近代,南通张謇践行“父教育而母实业”的理念,将实业所得尽数反哺教育、文化等公益事业;无锡荣氏家族则将民族工商业与慈善事业完美融合;常州盛宣怀倾力教育赈灾,为近代慈善注入新的活力。先驱们以行践言,共同构筑了江苏慈善文化的深厚传统。
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服务团走进张謇故乡——南通
南京“虎踞龙盘”的恢弘、苏州“人间天堂”的雅致、扬州“绿杨城郭”的风华、徐州“英雄故里”的豪情……江苏十三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宛若十三颗明珠,各展其美、各显其韵,但都蕴含着向善的文化基因。这些基因逐渐被内化为城市品格,外化为市民行动,形成了江苏大地各具特色又相得益彰的善文化图景。
近年来,江苏大力推动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江苏文库》的编纂与出版让千年文脉得以赓续。这套规划三千册的文化巨著,目前已出版近半,其中大量典籍清晰记载了江苏善文化的源流与发展。沉睡的故纸重新苏醒,不仅为我们梳理出善的历史脉络,更为江苏慈善事业注入深厚的文化底气。
聚微光,星火燎原
向善的种子,自细微处生根发芽,终成遍野芳菲。
宿迁古黄河畔,王爱东和他的志愿救援队数百次跃入激流,以无畏守护生命;南通街头,“磨刀老人”吴锦泉收入微薄却累计捐出近30万元,诠释着平凡中的伟大。2025年,江苏又有25人荣登“中国好人”榜,他们中有坚守山村的教师,有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青年,有数十载照顾孤寡老人的普通村民……岗位不同,善心如一。他们以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
善意在社区汇聚,温暖在邻里传递。常州“一加爱心社”二十年如一日开展玫瑰义卖,已帮助七百余位孤寡老人与困境儿童;淮安“守护花开”律师团队则以其专业力量,为数千弱势群体撑起法治蓝天。在睢宁,同心志愿服务团凝聚多方力量,将“爱与陪伴”送进千家万户,让传统的邻里互助焕发出时代新义。
江苏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公益活动现场
江苏每一座城市,也在以其独特方式书写善的篇章。南通“莫文隋”精神绵延不息,数以万计的志愿者隐于市井、润物无声,用化名之善托举起“精神文明南通现象”;“大爱镇江”的品牌日益响亮,通过“社会妈妈”结对帮扶、“金山公益”助老服务等项目,让山水名城洋溢着人间温情;而“博爱之都”南京,则以逾300万注册志愿者、累计近两亿小时服务时长,彰显着省会城市的公益格局与担当……
放眼全省,向善的力量已汇成磅礴气象。“文明江苏”志愿服务平台注册志愿者超2200万人,累计服务时长超过4亿小时,勾勒出一张广阔而细腻的公益地图;“江苏好人”评选持续深化价值引领,“苏新暖冬”等品牌项目五年间帮扶数以万计困境儿童……这一切,既源于深厚的文化传统,更得益于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同频共振。
苏州工业园区汤妈妈公益组织看海圆梦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凭借专业能力、创新思维和资源链接力,正成为江苏一股不可或缺的向善力量——苏州新阶层人士发起“星光计划”,为孤独症儿童提供康复支持与社区融入服务;南京律师联盟开展“法治护航”行动,为企业与弱势群体提供公益法律服务……在江苏,越来越多的新阶层人士选择扎根乡村、社区一线,从数字赋能农业到文旅融合创新,从公益服务到产业振兴,他们以实际行动展现“凡人善举”的新作为、新担当。
共富路,跨越山海
新善江苏的实践,正与共同富裕这一时代命题相映成辉——不仅是物质上的先富带动后富,还是人与人之间温暖的连接,是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甚至跨越国界的心灵共鸣。
1995年,江苏实施“五方挂钩”帮扶机制,动员省级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国企和苏南发达地区,与苏北12个县(区)开展挂钩合作。截止去年底,全省累计派出34万名党员干部参与结对帮扶,投入资金109亿元,实施项目7000余个,书写了先富带后富的生动篇章。
苏宿工业园成为宿迁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南北共建园区,是这条共富路上的创新之花。自2006年启动,如今45个共建园区已如明珠般散落苏北。如苏宿工业园,作为苏州工业园首个跨市合作项目,带动就业超1万人,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典范。这些园区不仅促进产业转移和经济拉动,更推动管理经验与技术传播,增强欠发达地区的内生动力,授人以渔、润物无声。
今年,还是江苏对口支援西藏的第31年。过去一万多天,千余名江苏援藏干部在雪域高原创下16项“第一”,从希望小学到现代农业园,路桥街园皆见证着汉藏情谊;而在新疆伊犁、克州,江苏的援建力量扎根生长,一座座学校、医院、产业园在天山脚下如格桑花般绽放;在黄土高原,苏陕协作将东部产业资源与西部劳动力紧密衔接,助力陕西脱贫地区培育特色产业、拓宽就业门路……
南京对口支援的青海湟源县小高陵村
更远的国境之外,江苏以开放的姿态不断践行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柬埔寨,江苏企业帮助建设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被誉为"一带一路"上的示范项目;在埃塞俄比亚,江苏企业建设的东方工业园成为当地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就在今年9月,泰州兴化竹泓镇的传统木船非遗技艺,化作两艘龙舟,远渡重洋赠予南非开普敦。这些龙舟选料考究、工艺已传承千年,每一刀每一凿,都蕴藏着“同舟共济”的中华精神,也传递着江苏民企主动担当、传播中华文化的深情厚谊。
从省内到省外,再到国外——新善江苏铺就了一条多层次、宽领域的共富之路。在这条路上,物质与精神交汇,传统与现代相融。它不事张扬,却踏实;不急一时,却深远。恰如江南流水,温婉绵长。
善无界,同心绘圆
当传统的慈善理念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从个人的善心善念到社会的善治善为,从物质的帮扶救助到精神的滋养赋能,从地域的邻里互助到跨界的协同共进——善,不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自觉,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以善为墨,落笔成圆。我们每个人都在描绘着属于自己的圆。
这些圆大小各异,半径不同——或许是邻里间的守望相助,或许是跨越山海的慷慨援手——它们如同时间长河里的圈圈涟漪,从“先忧后乐”到“实业救国”,从“强富美高”到“共同富裕”,让善的内涵在传承中不断丰富;又如同空间长廊里的声声回响,从社区到城乡,从江苏到全国,再到全世界,将善的触达在实践中不断延展。
而最终,每一个圆都向着同一个中心汇聚。在新时代的宏大画卷上,所有的善念与善行都融入一个最大的同心圆——这个圆以党的领导为圆心坚定不移,以人民幸福为半径不断延展,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圆周壮阔长行。
江苏的新善实践,正升华为中国故事的温暖注脚;社区的细微善治,正拓展为民族复兴的深厚根基。在党的旗帜下,这份温暖而磅礴的力量,正汇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海洋,凝聚起最大公约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携手奔赴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
在这个同心圆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绘圆者,又都是圆中人,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壮丽篇章。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