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正喜 通讯员 冀笑瑀
连云港—徐州—淮安组合枢纽是第二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建设支持城市。连徐淮三市交通区位突出,交通功能差异互补。今年以来,抢抓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建设支持城市机遇,徐州着力“联网、补链、强链”,积极打造国家综合货运枢纽的东部标杆成效初显。
5月31日,江苏首趟“一单制”铁水联运班列从徐州淮海国际陆港铁路集散中心驶出,经连云港港中转后,换乘泉州安通航运公司班轮水运至广州黄埔港。此次“一单制”铁水联运相较于传统中欧班列回程分拨货物公水联运渠道,全程运输时间缩短了5天以上。
1至6月份,徐州充分发挥交通枢纽区位优势和“公铁水”多式联运条件,市内河集装箱完成17.8万标箱,同比增长30.84%;海铁联运量达到9996标箱,同比增长31.2%;“CCA一单制”模式完成1232TEU,内贸铁路班列开行84列;航空货邮吞吐量0.79万吨,同比增长15.4%。
枢纽能级跃升
从“节点”到“标杆”
今年初,国家“一带一路”办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出台文件,确定在全国优化布局14个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加快打造形成“核心枢纽+支撑基地”高效集疏运网络体系,连云港—徐州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成功入选。
创新突破是徐州枢纽升级的关键词。徐州中欧班列首开经同江口岸中欧班列、跨里海至巴库线路、至南欧米兰和布达佩斯新线路,常态化运行班列线路18条,可通达欧亚21个国家50多个城市。徐州—中亚班列锆英砂多式联运业务,更是开辟了中亚货物进入中国市场的物流新通道。
作为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徐州通过西、中、东三条通道的多条线路,形成了庞大的国际物流网络。如今,徐州至连云港的海铁联运班列只需要12个小时的行程,相较于以往,班列的全程开行时间缩短了约18个小时,实现了运行速度的再提速。
今年以来,全国首票“铁路快速通关”班列在徐首发,货物在徐州海关一次查验即可直达中亚,口岸通关时间压缩50%;“一单制”铁水联运实现“一次委托、一单到底”,物流效率提升5天以上;徐州至连云港海铁联运班列纳入全国铁路运行图,带动出口货量增长近3倍。
徐州港是国家“北煤南运、西煤东输”重要的中转储备基地,主要为长三角输送“三西”等地区煤炭,通过顺堤河作业区、丰乐作业区、双楼作业区的货运枢纽和铁路专用线等补链强链重点项目建设,铁水联运能力得到显著提升,2024年连徐淮枢纽向长三角地区共输送煤炭9133.77万吨,同比增长17.6%。
补链强链行动
打通“经脉”激活全局
徐州以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建设为契机,聚焦“联网、补链、强链”三大任务,“十四五”以来,京沪高速新沂至江都段改扩建工程、连宿高速沭阳至宿豫段、宿连航道等重大交通运输项目加快建设,枢纽对内对外联系更加便捷。
京杭运河江苏段升级“船讯通”App打通闸船货信息壁垒,光传输网与数据中心构建数据共享网络。徐州内河水运集装箱航线已开通至乍浦、嘉兴、菏泽、镇江等航线,形成贯穿运河、连接长江、通达沿海的19条航线。
在多式联运方面,4月初,徐州至新疆首趟内贸班列启程,满载1611吨纸浆开辟新物流通道,徐州发挥打造陆港型物流枢纽优势,完善多式联运体系方面迈出了全新步伐。内贸班列已开通徐州至新疆、成渝、涡阳3条线路,正积极谋划开行至云贵、东北等方向内贸班列。
在国铁集团支持下,我市围绕徐工集团物流需求,开展了全国首单铁路物流总包业务,实现了“路地”联动,以“多式联运+快捷物流”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了组合枢纽支撑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能力。该模式已在徐州中新钢铁等重点企业得到推广。
2023年9月5日,徐州观音国际机场正式开通徐州—鄂州顺丰全货机航线,让徐州实现了与全球第四、亚洲第一、中国唯一的专业货运机场——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的互联互通。去年11月底,徐州观音国际机场首试“空空中转”,经过鄂州中转,向韩国仁川国际机场出口货物,跨境电商出口通道进一步拓宽。
借助补链强链支持政策,我市先后建成万纬淮海国际冷链智慧物流基地、空港冷链物流中心等一批冷链示范物流园区,徐州市也入选了2024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在冷链物流的加持下,新鲜的海鲜、牛羊肉、水果等食材,以更高品质“走”上消费者的餐桌。
区域协同发展
双港联动 陆海互济
徐州携手连云港进入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让徐州从中欧班列“区域性节点”升级为“国家级枢纽”。徐州至连云港的海铁联运也迎来了显著提速,极大地减少了运输途中的编组环节,提升了物流效率。
徐州与连云港的“双港联动”成为区域协同典范。两港共建海铁联运天天班,推行“港口功能前置”“铁路箱下水”等模式,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15%。连徐淮三市通过“资本+业务”双轮驱动,形成“东向依港出海、西向依陆出境”的开放格局,2024年拉动“一带一路”沿线进出口总额超1900亿元。
今年以来,徐州至连云港的海铁联运班列已累计发送货物突破600标箱,同比增长率接近3倍,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通过“港口功能前置”服务模式,将连云港港口空箱前置淮海国际陆港,实现了海运集装箱在淮海国际陆港的预排及周转使用,这一模式的应用为企业节约3至4天的空箱调拨时间,可帮助企业降低综合物流成本约15%。
以“徐货连走”为目标,连云港与徐州2024年初正式启动徐连内河公共驳船天天班,推动了两地水运集装箱运输业务联动发展,为徐州乃至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了一条高效优质的出海通道。
枢纽经济在区域总体发展的宏伟蓝图中,带动引领作用更加凸显,以连云港石化产业、徐州装备制造和钢铁冶金产业等为代表的一批枢纽经济产业集群正强势崛起。从丝路驼铃到智慧枢纽,徐州陆港与连云港海港正以产业与枢纽共融共生的担当,构建着“通江达海、联结亚欧”的现代物流体系,助力徐州从“老工业基地”向“开放型经济高地”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