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陕协作“四方双结对”勉县天荡山社区
2023年新一轮海(门)勉(县)协作工作开展以来,南通市海门区对口帮扶勉县联络组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西部协作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主线,按照“勉县所需、海门所能”的原则,在双向协作,互利互惠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让海勉两地在多领域实现了共赢。
两年来,在苏陕两地各级党政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海勉协作在勉县建成一批暖人心、顺民意、惠民生、促增收的帮扶项目,让“协作之花”在秦巴山区结出了累累硕果。
助力产销对接,拓宽消费帮扶渠道
两年来,海勉协作始终围绕“帮销、促产、疏浚、解困”四大中心开展工作,通过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持续强化政府引导作用,推进市场化帮销模式,拓展消费帮扶新模式和新渠道,使得越来越多勉县农特产品跨越山海、融入市场。两年来,海勉消费协作总额在通汉协作各县市区中位居第一。
赋能企业助力发展。帮助勉县本地农特产品公司申报勉县苏陕协作项目,注入苏陕协作资金,引进国内一流生产设备和现代化管理模式,提升产品产量品质。
“海勉情深·团聚助农”2023海勉直播助农系列活动网络直播间
紧抓电商红利不放。通过联络网红进行直播带货,提高了勉县农产品的销售额。开展各类主题公益直播活动20场,销售农特产品350万元。通过苏陕协作渠道,苏陕消费协作农产品销售超1亿元。
勉县电商直播大赛启动仪式暨“海勉直播间”启用仪式
大力培育本土人才。成功举办了勉县电商直播大赛启动仪式暨“海勉直播间”启用仪式。捐赠5套价值60万元的电商直播设备,海勉两地联合开设电子技能培训班,以“授课+实践+展示”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勉县电商人才培养,提升电商运维技能。实施主播培养计划,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村致富带头人及返乡创业青年等群体开展培训。目前已培养和挖掘直播带货人才28人。
积极对接东部资源。积极助销勉县猪肉进入江苏市场,推动勉县江南食品公司与海门国企海聚公司达成生猪供销合作,实现销售额5000万元;勉县江南食品公司被认定为省级苏陕协作农产品加工基地。
突出招商引资,完善产业发展格局
两年来,联络组始终聚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立足本地资源及产业优势,以科技创新为切入点、突破口,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链主”企业为龙头,强化产业链供应链招商思维,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
勉县·粤港澳大湾区招商推介会
持续壮大优质产业。结合勉县钢铁及其金属制品加工这一主导产业,促成勉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和经合局等部门,以及陕钢、汉钢等企业与江浙沪相关企业进行对接交流,邀请多家企业来勉考察交流;通过苏陕协作机制在勉新落地的项目共计17个,完成投资额共计约8亿元,完成额在汉中各结对县区中位居第一。
勉县与陕西沃鑫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签约光伏组件循环再利用项目
激发新兴产业活力。组织相关部门到东部地区与当地企业对接,从南通引入陕西沃鑫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从南京引入陕西商洛新雨丹中药材公司,在勉新建光伏组件循环再利用项目和陕澳中药院内制剂研发中心项目,填补光伏组件回收再利用领域在汉中地区的空白,优化勉县中医药产业布局。
海勉协作双创产业园
共建园区促进合作。海勉协作双创产业园结合苏陕协作机制,实行海勉两地共建共管共运营,吸引以延伸现代材料、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的优质企业入园发展。目前,以汉中大成电子为代表的一批电子科技公司和智能科技制造等领域的多家企业已入驻海勉协作双创产业园。近期,分别落地了人工智能芯片电感生产线、新能源材料模切两个电子行业项目,预计年产值达3亿元,带动就业超400人。
做好桥梁纽带,丰富劳务协作内涵
两年来,联络组从实际工作出发,立足两地不同的资源和需求,持续促进两地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广范围的劳务交流合作,全方位拓展劳务合作成效,全力促进勉县群众稳定就业增收致富。
提升群众务工技能,打造知名劳务品牌。通过校企合作、服务前移、开班进村等措施,采用“特色产业+实用技术”“异地务工+能力提升”“企业订单+岗位能力”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提升群众务工技能。海勉两地联手打造的“勉县焊工”劳务品牌,每年可为江苏输送技术工人1200余人,人均年收入可达10万元。
引进东部优质企业,吸纳群众就近就业。引进东部优质企业,建设苏陕协作项目社区工厂9个,吸纳就业人口600余人。指导本地17家社区工厂、27家龙头企业赴江苏开拓市场,带动7000余人实现就近就业,持续推动了两地劳务合作工作提质增效。
成立“沔州家园”机构,贴心服务务工人员。建立海门勉县外出务工人员公共服务驿站“沔州家园”,为在海勉县务工人员提供政策咨询、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和法律援助等帮助和服务,使全县“村、镇、县及域外四级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成,筑牢了四级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有力促进海勉劳务合作的持续发展和深化。
凝聚社会力量,打造优质公益品牌
两年来,联络组通过不断整合社会资源、挖掘各方潜力,持续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海勉协作的共同意愿,积极搭建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公益平台,链接社会慈善资源,打造一批优质社会帮扶品牌,推动社会力量帮扶工作靶向化、精准化,为勉县公益事业引入资源“活水”。
“海勉亲·光明行”复明工程为勉县困难患者送去光明
动员各方参与,发挥协同作用。通过“前方一群人”的不懈努力和“后方一座城”的精准对接,积极发动海门各界社会力量参与对勉帮扶,海门区对勉县的社会性捐赠资金193.8万元、捐赠物资折款113.4万元,助力勉县镇村社区建设、山区学校发展等。
打造公益品牌,形成示范作用。策划“梦想小屋”“海勉亲、光明行”“海勉亲、微心愿”等项目,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打造学生“梦想小屋”工程,为家庭困难学生改善家庭的学习生活环境。自2023年12月以来,联络组通过苏陕协作机制,积极联系海门区爱心企业、爱心人士,通过社会募捐提供资金保障,在勉县开展“海勉亲·光明行”复明工程。由海门援勉医疗队、勉县中医院组成联合工作专班,眼科专家带着设备深入勉县偏远山区和乡村,为当地村镇居民进行白内障筛查,并为符合手术条件的困难家庭,提供包含救护车接送在内的全程免费医疗服务。截至目前已为勉县偏远山区的400名患者成功实施了手术,让他们重见光明。联络组表示,“为困难家庭白内障患者实施医疗救助,不仅可以帮助他们重见光明,还能重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人生的轨迹可能就此改变了。这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我们也会坚持做下去。”
促进智志双扶,开启全新研学模式
两年来,联络组通过不断完善长效机制,持续加大对口帮扶工作力度,做好专业人才交流工作,开展研学交流,全方位拓展协作成效,促进两地交往交流交融,展现两地互动新热度。
“三支”协作成效显著。农业方面与海门相关单位沟通对接,在海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融合科学、环保、高效、可持续的现代养殖农业产业园区已建设完成,为勉县养殖业健康发展树立标杆。医疗方面将“中医+妇幼健康”融合发展,海门知名中医在县妇幼保健院成立中医内科,填补了该院无中医诊疗空白。教育方面因材施教开展教学,引入海门教育先进经验,相关做法得到汉中市教体局和通汉协作工作组的肯定。
开启全新研学模式。联络组联合县科协、教体局在勉县成立首家青少年科创文化研学基地,开展科普教育、探索体验、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等研学交流活动。截至目前,共组织南通市20所中小学校研学团队12批次500余人来勉开展研学交流活动,有力促进了两地间的文化交流和协同发展。该基地被汉中市教育局、市文旅局认定为汉中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思考与启示
立足市场导向促振兴。联络组充分结合“市场所需”和“勉县所能”,把大力提升本土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大力发展电商扶农助农促消费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积极对接东部资源,拓宽“勉货出山”消费帮扶途径,让乡村特色产业更加兴旺。
立足资源优势谋发展。联络组紧紧依托勉县资源优势和强势工业基础,精准明确发展思路。以典型示范为引领,以点带面,集中资源招引企业落地勉县,开展造血帮扶。通过围绕资源优势精心谋划,促进勉县乃至全汉中市新能源产业取得新突破。
立足供需对接稳就业。联络组着眼本地劳务用工实际,聚焦结构性就业矛盾,发挥劳务协作“架一座桥梁改一方格局”的作用,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新路径;同时不断探索劳务协作与劳务品牌发展新机制,以协作拓展品牌领域,以品牌提高协作水平。
立足品牌打造解民忧。联络组充分发挥后方社会力量资源丰富、人才汇聚、专业性强、覆盖面广的特殊优势,积极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各类企业投身乡村振兴,积极鼓励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打造特色社会帮扶品牌,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立足群众所需添活力。“三支”人才援勉有效提升了当地的教育教学质量、医疗技术水平、农业产业效益,使当地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研学活动促进了两地青少年交流与互动,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和活力。(作者:苏秦 陆佳兵 王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