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徐州积极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通过政策创新、数字赋能等举措,在电商产业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农村电商有效激活县域经济。睢宁县沙集镇家具电商年交易额超百亿元,“沙集模式”成为全国样板;贾汪区马庄村成立香包合作社,线上线下有效拓宽了销售渠道……徐州积极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通过建设标准化厂房和金融政策等支持,为电商主体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灵活就业。
随着农村电商的发展,物流体系同步升级。徐州通过发展农村电商新基建,健全县镇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等工作,提升农村物流服务水平,为农产品“走出去”创造更好条件。同时,与主流电商平台紧密合作,加强电商赋能产业,助力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徐州还持续深化农村电商发展,积极推进农产品全链条数字化改造,赋能产业发展。通过政策、技术与市场的驱动,徐州正以电商为纽带,书写乡村振兴的“数字答卷”。
睢宁沙集
创新加速转型升级
本报记者 郝力 武佩剑 通讯员 魏青
“泰国进口的橡胶木,实木实心!”“这款有胡桃色,选25号链接。”4月14日下午,在江苏繁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抖音直播间,主播向网友展示一款化妆柜,弹幕不断弹出咨询信息,后台订单量持续攀升。
“我们不能再走老路了,必须求新求变,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站在自家近2000平方米的直播展示大厅里,江苏繁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杜祥宇说道。作为一名90后创业者,杜宇祥返乡创业已有十年,他深知电商行业瞬息万变,唯有不断转型升级,才能在电商浪潮中勇立潮头。
眼下,睢宁沙集这个“电商家具第一镇”正在上演一场华丽转身——从“拼价格”到“拼智能”,从“货架电商”转向“直播带货”,从“国内市场”拓展至“海外市场”,沙集电商以创新为引擎,跑出了转型升级加速度。
徐州东松伟业家具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志勇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引入了机械臂,生产线实现了半自动化。目前,我们的产品大部分通过天猫、京东等平台进行线上销售,自公司成立以来,已销售近10万套自动升降桌。”
“近两年,我们尝试直播电商的新模式。”杜宇祥说,“目前,我们有3个抖音直播间,每天从上午8点到晚上12点不间断直播,主播每天轮换直播4小时。”
杜宇祥表示,直播电商不仅提升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也增强了品牌黏性。“通过主播专业的产品介绍和互动,消费者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家具的材质、特点和使用场景。”
“目前,单个抖音直播间平均每天下单20单,营业额2万左右。”杜宇祥补充道,“每年从11月到次年3月都是旺季,虽然目前是淡季,但我们对今年的6·18充满期待,希望能够有所突破。”
“我们的产品在天猫、京东、拼多多等平台售卖,现在平均每天的网销量在200单左右。在去年下半年开始转型升级,尝试开展出口东南亚的业务。”睢宁梦安柔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沙俊永介绍说,“我们一共3条生产线,每天8小时即可生产400张床垫,产能充足。今年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向东南亚发送了10个集装箱,每箱700张床垫。”
截至2025年4月,沙集镇已聚集电商家具类相关生产企业900余家,网店1.35万家。2024年电商家居产业销售额140亿元,在全国县域排名第五位,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
铜山马坡
“叮咚”声里的致富路
本报记者 胡明慧
“叮咚、叮咚……”4月14日上午10点,在铜山区马坡镇拾段村村民杨延威家中,接连不断的淘宝订单,让他又忙碌起来。“100个玻璃喷壶的价格是600元,如果购买2000个,优惠后的价格是……”短短几分钟,订单成交,家人们熟练地备货、打包,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杨延威从事淘宝电商已有7年,2018年在家开始了电商创业。从白酒瓶、酱菜瓶等各式各样的玻璃瓶销售,到玻璃喷壶、蜡烛台等产品的一件代发,慢慢打开了国内市场,订单从一两单到现在的一两百单,年销售额200余万元,在家门口实现了致富梦。
“镇里会定期组织电商培训,邻居们也会互相分享运营经验,在村里做电商很方便。现在我们村委会还发布‘乡村电商合伙人’招募令,无门槛、零投入教你学会干淘宝,只要你想干,就有人教你!”杨延威说道。
在马坡镇从事电商的人员约15000人,在淘宝、天猫、京东等注册各类电子网店6500多家,户均年利润额20万—100万元。近两年,马坡镇不断布局中高端电商平台,构建产品差异化营销体系,进一步丰富“一件代发”品目品类,不断提升马坡大“云仓”代发影响力。
来到九段玻璃园区,到处一派繁忙景象。“今天货柜是65立方的燕窝瓶25吨15万只,货值12万元,准备发往印度尼西亚。我平常主要做阿里巴巴国际站、速卖通等外贸平台,我懂些英语,平常客户都是自己谈。”九段村村民李纪波主营国外市场,销售的化妆品瓶主要销往越南、印尼等国家,年销售额500万元左右,利润在10%左右。
近年来,马坡镇电商产业不断壮大,2024年全年玻璃产业总体贸易额53亿元,其中电子商务交易额占比85%,新增电商经营个体180家。下一步,马坡镇将在“三园三端”上精准发力,依托马坡“低碳”玻璃电商产业园,建设高标准厂房和现代化电商大楼,做大做强电商产业,统筹布局内外贸一体化体系,进一步拓宽市场空间,全面推动马坡镇玻璃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村民致富增收。
贾汪马庄
从线下赶集到“云端”热销
本报记者 张雷
4月15日,在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香包文化大院内,绣娘们正全神贯注地赶制一批新款香包,绣针在她们手中上下翻飞,草药的清香弥漫在车间内。马庄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侠拿起一个绣着“国潮”纹样的粽子造型香包,笑着说道:“这是年轻人设计的,融合了端午元素与香包文化,在直播间里非常受欢迎。”
从传统手工车间到电商直播间,从线下赶集到云端热销,近年来,马庄香包借助农村电商政策的东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转化为富民产业,“绣”出一幅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今年45岁的邵飞雁是马庄村众多绣娘中的一员。她从十几岁开始学习刺绣,至今已有30多年的手工活经验。同时,她也见证了马庄香包从传统手工艺品到电商热销产品的转变。“现在通过直播间,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邵飞雁感慨地说,“这不仅增加了我们的收入,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手艺的新希望。”王侠补充说:“通过电商平台,我们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还收集到了大量的用户反馈。这些反馈帮助我们不断改进产品设计,提升产品质量。”
马庄村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农户受益的方式,构建了完整的电商产业链。“我们得到了政府在资金、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支持。”马庄村香包文化大院负责人孟洪永介绍,从开展电商培训到打造电商“新农人”,从与多家电商平台建立合作关系到建立“农户+合作社+电商”的供应链模式,马庄香包的市场影响力逐步扩大。
近年来,马庄香包按下农村电商发展“快进键”,销售额逐年攀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23年销售额超1000万元;2024年销售额突破1400万元,带动400余人就业增收,人均年收入增加了近万元;今年上半年销售目标为1000万元。这些数字不仅是马庄香包高质量发展的注脚,更是马庄村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邳州宿羊山
中国结飞向千家万户
本报记者 于洪涛
一根红绳,缠绕出千年文化;一双巧手,编织出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
在邳州市宿羊山镇白口村的中国结加工厂里,红线翻飞,盘架转动,工人们指尖跃动间,一个个喜庆的中国结逐渐成型。这些承载着祝福的手工艺品,正通过电商直播的“云端快车”,从乡村田头飞向千家万户。
去年初,宿羊山镇的白口、陆埠、韩行等6个村庄打破地域界限,以“党建引领、产业联动”为纽带,联合成立徐州千千结工艺品有限公司。6位村书记带头“挂帅”,从生产到销售全程参与,短短一年时间,便打造出3条成熟的生产线,开发出中国结、文创花束、定制礼品等50余种中国结式产品。
“刚开始干时压力特别大,担心产品不好看,害怕产品卖不出去,后来在书记镇长的鼓励下,我们渐渐适应跑单子了,每成一单,都感觉非常快乐,每天早早就起来装货、送货,都是我们几个书记去。”白口村书记刘守亮说。
加工中国结的村民有了自豪感,因为镇村街头巷尾悬挂的红色中国结,都是出自他们的巧手。“每月能增收两三千元,给孩子买零食再也不用精打细算了,看到满大街挂着我们亲手做的中国结,心里很有成就感,很自豪。”白口村村民刘兰说。
随着产品生产渐渐稳定,6位书记开始开疆扩土,通过助农直播间在线上发力,现在每位村书记都成了直播达人,高峰时一次直播能卖出数百单。
“刚开始直播时,连直播镜头都不敢看。后来把话题重心放到介绍产品上,渐渐就顺畅了,现在咱也能对着手机‘吆喝’了!”提到第一次上直播,陆埠村党支部书记张丽丽笑着说。
传统手艺如何“圈粉”年轻人?千千结公司今年打出了“文创牌”:定制生肖结、国潮挂饰、企业联名款……返乡青年带来的设计灵感,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并渐渐打开了全国市场。
“在产品上创新方面,我们多次进行改良,特别是文创产品这一块,根据客户的需求推出定制服务,目前效果特别好,今年我们将在这方面努力拓展新业务。”张丽丽说。
经过一年的发展,千千结公司目前能够生产中国结、花束、定制文创等50余种产品,去年销售额达100万元,村均增收5万余元。刘守亮说:“今年,我们的销售额预计能比去年增加一倍,每个村能增收10万元左右。”
目前,千千结公司已经和徐州市多家单位达成长期节日产品订购,并与商会、协会等单位达成重大活动合作供应协议,并通过建立动态稳健的产业发展规划,不断拓展产品营销市场,进一步推动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根红绳,串起的是村民的致富梦,更连紧了乡村振兴的产业链。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宿羊山镇的中国结正编织出更广阔的天地——正如它的名字“千千结”,千丝万缕,终成锦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