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新疆都拉塔口岸,一派繁忙。得益于江苏援伊·连云港工作组实施的通关能力提升项目,该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大大提高,今年一季度出入境人员和车辆大幅增长。
祖国西北边陲,伊犁河谷的沃土上,一场跨越4000多公里的产业协作正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激昂乐章,绘制着一幅“产业兴、百姓富、边疆稳”的壮美画卷。
才智交融,助力伊犁端稳“就业碗”
“今年开年订单量比去年同期增长30%,尤其是小罐装菌菇销量火爆。”近日,尼勒克县胡吉尔台乡食用菌生产基地负责人木拉特江·木哈西满心欢喜地说。一旁,工人们忙着对木耳栽培进行套袋、灭菌、冷却、接菌。在常州(武进)工作组产业引导资金的帮助下,基地改良菌种、优化生产工艺,菌棒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市场口碑越来越好。
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稳疆安疆的“压舱石”。走进伊宁县纺织产业园,机杼声此起彼伏,22家纺织企业吸纳4067人就业,其中76%为少数民族职工。江苏援伊团队将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让伊犁各族群众在家门口端稳“就业碗”。
文旅融合成为产业发展新“增长极”。那拉提景区的扩容工程、喀拉峻自驾游线路的贯通,让2024年伊犁疆外游客突破千万人次,6000余家民宿、餐饮主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直接带动就业首次突破10万人。
在中哈边境格登山脚下,肩负戍边使命的第四师七十六团始终致力于探索拓宽团场职工与少数民族群众增收渠道。该团党委常委努尔古力·居马汗介绍,唐锦织袜就业工坊项目已形成“3个集中生产点+3个家庭工坊”的运营格局,通过免费配备70组生产设备、开展岗前技能培训,目前已吸纳142名非团场职工稳定就业。该项目总投资413万元,其中镇江援疆资金注入286.5万元,为工坊建设提供了核心支撑。援疆资金不仅保障了工坊初期建设与持续运营,更重要的是为少数民族群众开辟了“家门口就业”的新路径,让更多低收入少数民族群众实现“就业不离家、增收有保障”的双重愿景。
“鹅,鹅,鹅,从伊犁飞回的三花鹅……”在扬州援疆优品公司下属的多个门店,消费者排队买鹅成了每天固有的景象。在新疆新源县试点养殖的扬州三花鹅,从天山“飞回”扬州人的餐桌。今年,新源县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推广“公司+基地+养殖户”订单养殖模式,带动养殖户50户以上,三花鹅的存栏数量发展到100万只,每年稳定出栏60万只,预计每年实现净利润9000万元。
跨区域就业协作同样亮眼,2024年,1966名伊犁劳动者带着梦想奔赴内地,其中625人在江苏找到人生新舞台;“就在江苏”与伊犁就业服务网无缝对接,3场江苏企业招聘会带来874个优质岗位,苏伊两地的就业“鹊桥”越架越宽。
产业双向奔赴,奏响苏伊合作“协奏曲”
园区是产业发展的“主战场”。江苏援伊以“经济小组团”模式打造9家特色产业园区,勾勒出伊犁产业升级的新轮廓。其中,伊宁县纺织产业园依托南通家纺产业优势,2024年产值突破20亿元,同比增长23%,“西部纺织新城”初具规模;霍尔果斯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培育的“霍尔果柿”品牌享誉疆内外,去年318亩番茄田创造产值9000万元。
工业经济的“强引擎”加速轰鸣。2024年江苏在伊企业工业总产值超70亿元,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5家,其中雅达西纺织、利泰丝路年产值超15亿元,雅达西纺织成为北疆首家百万锭棉纺企业。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江苏援伊团队以“链式思维”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奏响苏伊合作“协奏曲”。2023年以来,184个江苏企业投资项目落地伊犁,370亿元资金如活水般注入边疆沃土。从克拉玛依产业推介会到“民营企业进边疆”伊犁专场,从汽配产业对接会到水产食品合作交流会,一场场“双向奔赴”的招商行动持续进行,徐矿集团战略合作协议、苏豪集团霍尔果斯前置仓等标志性项目,成为苏伊产业协同的“里程碑”。
发展之要,唯在得人。江苏援伊团队将“组团式”援疆优势转化为人才培育的“强动力”,构建起“引、育、用”全链条体系。在伊犁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新能源汽车、电子商务专业的学徒们在实训中淬炼技能,400名“专精型”人才、4666名实用技能人才从这里走向产业一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刘敏的智慧水务项目落户伊宁,人才、资金、项目“三落地”,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江苏省农科院伊犁分院搭建起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桥梁,一批江苏农业专家带着技术扎根边疆,让先进种植养殖技术在伊犁生根发芽;苏韵伊情·伊犁特色农产品营销中心成为连接两地的“舌尖纽带”,61家专卖店遍布江苏13市,薰衣草、树上干杏等“伊犁味道”走进长三角千家万户;电商创业大赛、直播带货培训等活动,培育出一批本土“网红”,数字经济在边疆绽放活力,创新创业的热潮在伊犁河谷涌动。
全域布局,谋划全疆发展新篇
“此次上海之行与众多企业建立联系,期待与更多优秀企业携手并进,共同推动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互利共赢。” 不久前,在上海举办的2025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上,江苏援伊·徐州工作组援疆“经济小组团”负责人闫旭收获颇丰。
江苏援伊团队的视野从未局限于一地,而是以“全疆一盘棋”的格局,引导企业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开疆拓土。苏州与阿克苏、南通与伊犁、扬州与巴州的纺织服装战略签约,搭建产业链共建的“高速通道”;联发纺织在南疆落户21家企业、协鑫集团东疆风光煤电项目、晶品新能源克拉玛依12GW单晶硅项目……“苏企足迹”遍布天山南北,在能源、纺织、新能源等领域播撒合作的种子。
双向交往的频率不断加快。江苏制造业企业走进乌鲁木齐、喀什,新疆地州赴淮安、无锡对接产能转移,60万吨纯碱项目、10个签约项目的落地,见证着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的深度耦合。这种“打破结对、全域协作”的创新模式,让江苏的资金、技术、人才与新疆的区位、资源、政策优势同频共振,开创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更令人瞩目的是“走出去”的魄力——苏伊企业携手开拓中亚市场,4个汽配项目签约、中国香港及新西兰企业赴伊考察,伊犁的区位优势与江苏的产业优势正转化为国际合作的竞争力。2068家企业的密集考察、7个专场对接活动的精准发力,让纺织服装、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合作枝繁叶茂,一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共生图景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