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南站P7候客区,一块智能大屏实时更新着车辆抵达信息,乘客只需按照手机端推送的车位编号,便能轻松找到预约的车辆。近段时间,南京、杭州、苏州等多地高铁站通过智能化改造,让乘客找车更便捷,受到广泛好评。
过去,高铁站打网约车,时常遭遇这样的窘境:人找不到车,车到处转圈找人。如今,智能显示大屏提供了直观的信息指引,手机端的车位导航则实现了“最后一米”的精准对接。数据显示,在杭州东站,单车上客时间从8分钟缩短至2.5分钟,投诉量从日均200+条降至45条。高铁站网约车服务的改变,带来了可见的高效率和“获得感”。
当前,随着网约车行业爆发式增长,大多数城市高铁站的网约车接驳区建设暴露出短板。着眼于“乘客找车难”这一痛点,不少高铁站加快升级改造,细节上不断完善。比如,杭州西站不仅在网约车候车区安装了智能系统,还充分考虑了照明、通风、休息座椅等细节,甚至根据不同时段客流量变化设置了潮汐通道。深圳的“公交智能调度系统”不仅计算最短路径,还会在雨天自动加密班次;苏州的“城市厕所联盟”小程序除了导航功能,还标注了母婴室、无障碍设施等细节;成都的社区食堂不仅提供老年餐,还根据体检数据定制健康食谱。这些创新既运用了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更饱含对各类群体需求的细腻体察。
多想一点,更进一步,体现着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融合。细节改进无止境,当管理者能够设身处地为乘客着想,便能突破传统模式的局限,创造出更高效、更便捷、更温暖的服务体验。面向未来,人口结构变化、生活方式转型、新技术迭代等因素,都在重塑公共服务的内涵与外延。唯有多想一点,更进一步,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公共服务便能真正成为城市温度的传递者。(魏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