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手绢、抛手绢,机器人扭起了东北大秧歌。今年春晚期间,16个机器人亮相舞台,与真人演员搭配共舞,话题度拉满的同时,更以令人惊艳的技术水准,向世界展现出中国作为全球机器人领域第一梯队的实力。
作为长三角传统制造业城市的常州,近年来持续布局,主动“拥抱”深耕智能化生产领域,以“智变”推动产业“质变”。如今的常州,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地,拥有机器人企业近150家,产业规模达300亿元,实现了国内每4台工业机器人就有1台“常州造”的亮眼成绩。随着去年9月常州微亿智造的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TRON”全球首发,常州又一次登上“机器人产业”顶峰,彰显了“智造名城”的非凡实力。
常州如此善于抢抓“机”遇,究竟靠的是什么?
“链”接“机”遇,“产”出未来
有记者让当下爆火的DeepSeek评价老牌机器人企业波士顿动力,得到了“十年练就‘后空翻’,工业界却只问‘能搬几箱货?’”的辣评,看似调侃,实际却反映出一个现状,当前阶段,机器人技术仍然需要围绕工业场景发展,而这恰恰是常州强项。
作为传统制造业城市,常州坚守初心,持续推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打造出一条条完整的产业“链”。如今的常州,41个工业大类中拥有37个,207个中类中拥有191个,666个小类中拥有606个。
在完备产业“链”的加持下,属于新赛道的机器人产业在常州跑出了“加速度”,一家机器人企业来到常州,即可实现超80%的供应链适配。只要“带一张设计图来”,就可以实现从零部件到整机制造的完整产业链。
产业发展带来充满机遇的市场“链”。作为“新能源之都”,2024年1—11月,常州新能源整车产量达64.8万辆,同比增长7.5%,同时跃升为中国动力电池领域出货量第一的城市,连续三年实现产业倍增。
持续增产,蓬勃发展的新能源产业,智能化工厂如雨后春笋,对能够提高产量的智能化工业机器人有着极大需求。专为汽车生产线生产协作机器人的遨博智能,仅2024年上半年单机销量就已达到2000台。融入新能源供应链的常州机器人制造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而常州也一如当初引进中创新航的远见和魄力,提前布局机器人产业链。
2011年,博睿康董事长胥红来受常州市科技局邀约,在常州科教城设立了科研实验及生产中心,如今博睿康已成长为中国脑机接口领域的领军企业;2012年,安川机器人被引进常州设立其海外第一家生产基地,目前该基地已成为全球单体产能最大的机器人生产基地......在常州,机器人产业也如新能源一样,形成了从关键零部件到整机,再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
“链”动资源,“创新”发展。为实现机器人产业跨越式发展,常州先后引进了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中科院智能院等大院大所,合作共建了固高智能创新中心、华数锦明智能研究院等产学研平台,打造出一条紧盯“硬科技”,瞄准“高精尖”的科技“链”,为机器人企业提供了肥沃的科技土壤。
2024年印发的《常州市机器人产业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将建设机器人研发创新平台10个,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0家,产业总规模突破500亿元。三“链”共振下,常州机器人产业也将按下“加速键”,为打造全国乃至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智能制造名城”贡献“新质”力量。
凝“才”聚智,共赴“双赢”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探索未来机器人产业新蓝海的“常州号”巨舰,正从人才与产业的“双向奔赴”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这是学院自主研发的倍捻机巡检机器人,能够自动导航、实时监测倍捻机的断纱情况并及时反馈,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常州大学中以机器人产业学院内,大三学生邹晨基正在向新生们介绍最新成果。
常州大学机器人产业学院作为独立建制的学院,聚焦机器人产业,每年从全校新生中遴选50名工科学生集中培养,坚持“工程为基、创业导向、多元发展”的机器人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建成了科、教、产、融、创于一体的现代科创产业学院。
科技创新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高校作为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关键枢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让更多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从象牙塔走向生产线,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常州选择了一条“柔性引才”的新路子。
春节前夕,在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内,教授、硕士生导师刘汉忠正在实验室忙碌着。作为拥有20余年教学经验的高校教师,刘汉忠多年来专攻运动控制、机器人控制、机器视觉、故障诊断与嵌入式系统设计开发等技术,而在150公里外的常州自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刘汉忠还有另一重身份——“科技副总”。
“科技副总”的工作重心不是经营与管理,而是帮助企业攻克各类技术难题,不仅能为企业排忧解难,也让高校更深入地了解行业需求,为科研提供持续攻关方向,可谓是“双向奔赴”。
早在2023年底,常州便出台了《关于实施高层次人才“双岗互聘计划”的意见》,旨在打破人才“围墙”、放眼全国选才,推动智力资源跨行业跨地域调配。在今年初发布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常州再次明确要“聚焦重点产业需求,遴选高层次人才,在高科技企业、高校院所之间开展兼职互聘”。
“双岗互聘计划”按照“产才融合、按需匹配”原则,高层次人才被常州企业或高校院所选聘后,不改变与原单位的人事行政关系,且原单位会将选聘人员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并在职级晋升、职称评定、岗位竞聘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畅通成长“双通道”。考核管理方面,分类给予人才工作津贴、考核奖励和留常奖励,切实调动人才创新积极性。
面向未来,拥抱未来,才能赢在未来。2024年度,共有947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层次人才入选“双岗互聘”名单,仅2024年就解决各领域技术难题641项,为常州带来实实在在的红利。
“常”怀梦想,“企”航未来
2月5日年后第一天,常州召开了“新春第一会”,主题继续聚焦企业发展。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体,只有坚定不移做优企业、政企同心、聚力同行,方能实现产业做大做强。
机器人产业是以科研技术为依托的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知识产权等同于企业的生命。为保护在常企业,常州不断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水平,《常州市机器人产业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中更专门提出要以机器人及智能硬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核心,打造全国一流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成国家级智能工业机器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帮助相关企业实现专利到红利的转化。
有了技术,还需投资打开市场大门。为此,常州引入“金融活水”,出台金融支持机器人产业政策,以专项融资产品“领航保”、融资租赁业务支持、转贷产品、投贷联动、综合授信服务方案等为抓手,联合一批担保机构、融资租赁公司、银行机构等,建立起科技和资本的对接机制,助推头部企业出现。
除此之外,常州还搭建起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持续完善公共资源服务、专业技术服务、转移转化服务,筹建国家智能工业机器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以完善的服务,提升全市机器人企业核心竞争力。
正是在常州“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涌现出一众手握核心技术的机器人“龙头”企业。
钟楼区的微亿智造,凭借首个获得国家级智库认证的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成为江苏省唯一入选“2024福布斯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企业TOP 50”主榜单的企业,目前该公司研发人员占比高达70%,手握50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300件国内外发明专利;
位于武进区的南方精工则在人形机器人上发力,作为人形机器人最关键部件——减速机的供应商,南方精工团队紧密协作,对实验及生产设备进行全面升级,成功研发出满足高标准要求的产品,并顺利通过各项试验;
此外,曾经生产锡焊设备的快克智能,如今成为了国内电子装联机器人领域龙头企业,孟腾智能则从一家焊装加工企业,转型成为汽车行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供应商,更多传统制造企业成功实现了向机器人产业的转型。
面对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涌动的热潮,常州将与企业携手,共赴蓝海,实现共赢。
完善的链式产业布局、优质的人才资源调配、明晰的发展规划指南,为常州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推动整体产业从“制造”向“智造”的转型升级。可以预见,通过红利和风口机遇的双重驱动,常州机器人产业发展将展现出无限可能,擘画实体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曲线。
(时晟昊 刘科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