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建设忙,奏响常州实干“新春序曲”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必须答好的重大课题。

聚力产业提升,常州坚定不移扩大新能源产业优势,抢占未来产业高地,领跑智能产业赛道,强化优质项目支撑,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积蓄高质量发展的潜力与后劲。

新春时节,全市上下因地制宜、开足马力,元气满满抢先机、扩优势、强内核。本报记者深入各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采撷一线催生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见证“新”风劲吹的融融春意。

中车戚墅堰所致力打造“第二张名片”:冲击风电齿轮箱行业前三

 “加载到25%的工况,继续加强风力载荷模拟。”大年初七,中车戚墅堰所风电装备事业部副总经理张保松坐镇试验台,只见20兆瓦的验证台上,10兆瓦的风电齿轮箱正在进行传动效率、不同温度区间、齿轮接触性能的检测,模拟着各种可能遇到的工况,以验证产品的可靠性。

春节期间,省重大项目——常州经开区遥观镇的中车新能源风电传动系统产业化基地组装试验区十分忙碌,近百台10兆瓦的风电齿轮箱等待试验验证,轮值人员随时在线,保证项目进展平顺。




中车风电被称为“立起来的高铁”。“风力发电的动态是随机的,载荷忽大忽小。”张保松说,市面上的风电叶轮直径从几十米到200米不等,风电齿轮箱需要解决高载荷承载能力,对抗冲击性能力以及抗疲劳载荷能力等指标。

“新技术等待突破、新产品亟待开发。”一季度即将过半,张保松透露,需要完成更高承载能力滑动轴承技术试验验证、行星轮自动化组装产线搭建等,遥观基地同步要推进涂装设备的使用和精密加工车间的安装调试,预计今年3月基地正式投产。

中车戚墅堰所密集出拳,改革创新,致力于将风电装备打造成“第二张名片”。在企业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成龙看来,要把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聚焦工业传动和材料工艺两大领域,企业将销售收入的8%投入科研项目中,以加快技术迭代。

目前,中车戚墅堰所风电齿轮箱产品运行于全国30多个省份和国外的上百座风电场。“遥观基地完全达产后,可以增加年产1800台3兆瓦—12兆瓦风电齿轮传动系统批量生产能力,并全面构建起12兆瓦—20兆瓦海上风电齿轮传动系统样机研制能力。”王成龙说,中车戚墅堰所正向风电齿轮箱行业前三冲击。

立创新材:日产渗透载体超5吨

 2月4日,记者走进位于钟楼高新区(邹区镇)的江苏立创新材料有限公司,拔地而起的现代化高标准生产车间内已是一派忙碌景象,恒温织造车间的9台进口经编机每分钟就能产出近200平方米新型渗透格网,每天的产量超过5吨。

作为市重大项目,立创新材料新建的新型渗透格网生产项目总投资3亿元,如今超3万平方米的新厂区不仅全部建成,整经、织造、水洗3个车间已经全部开工试生产,预计全部达产后,产能将达到8000万平方米/年,比预定的年产能提升30%以上,2025年预计新增销售额超3亿元。

“我们现在就是要抢进度、赶订单。”项目负责人张甸甸告诉记者,公司目前在手订单十分稳定,新项目的启用将助力企业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和发展空间。

立创新材是渗透载体行业的龙头企业,业务涵盖各类工业用污水处理系统、环保净化水循环工程及家用净水系统等,产品市场占有率达70%,列全国第一。张甸甸表示,2025年公司将继续深挖技术潜能,持续优化生产流程,以更高效的生产、更优质的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新优势,实现企业发展与行业进步的双赢。尤其是在确保超滤、纳滤等反渗透载体生产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盐湖提锂等反渗透载体,向新能源市场进军。

目前,立创新材已与无锡威立雅达成合作,盐湖提锂相关载体的研发进入关键阶段,未来将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安靠智电:“项目每天都有新变化”

“大家干劲‘满格’,项目每天都有新变化。”春节期间,位于溧阳高新区的江苏安靠智电股份有限公司城市智慧输变电系统建设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在对安装好的生产设备进行调试,处处洋溢着大发展的氛围。

据悉,安靠智电的城市智慧输变电系统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包括3个生产车间——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IL)车间、环氧车间、开变一体机生产车间。建成后将形成年新增模块化变电站14站、新增GIL系列产品120公里的能力,年销售额预计可达24亿元。目前,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IL)车间设备安装已经完成,预计今年4月正式生产。

伴随着全球新一轮能源革命的蓬勃兴起,发电的方式在变革,传输装备在升级,电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深化,一个电能驱动的全新时代正在加速到来。在超、特高压地下输电技术研发成为全球主攻方向的背景下,安靠智电瞄准这一“风口”,以输变电技术创新为基础,着重于解决行业和电力发展的“卡脖子”难题。

在城市智慧输变电系统建设项目争分夺秒建设的背后,建设者们的活力、干劲和万物一同拔节生长。“春节期间,我们工人坚守岗位,完成开变一体机生产车间的油漆地坪施工和煤油气相干燥设备的试压检漏工作,全力以赴冲刺预定节点目标,确保该车间4月份能进行试生产。”项目技术负责人姜利铁说。

当前,安靠智电正以新质生产力为基础,专注新型电力系统的智慧模块供电系统和智慧电缆、新型绝缘输电系统,创新产品和服务,为“电源、电网、负荷、储能”造就更为绿色、智慧、安全、强劲的心脏和动脉系统,全力服务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

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绿色充电宝”不间断开机

春节期间,位于茅山脚下的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保持连续储发作业,工作人员轮班值守、全员备战,保障设备平稳运转,为新能源消纳持续贡献力量,助力新能源之都建设。

正月初五一早,电站运行维护部工作人员刘磊就已经在岗位上忙活了:严密监视每一个参数、认真巡视每一台设备、准确执行每一项储发操作。今年春节,电站随时等待电网“召唤”,电站机组迅速响应调峰指令,实现不间断开机。

自2022年并网运行以来,该电站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绿色充电宝”调峰作用不断显现。近两年用电高峰时期,机组最长连续调峰运行82天,甚至实现单日内“多储多发”。

作为世界首台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空气储能领域的国家试验示范项目,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已从一个示范性、试验性项目成长为高峰时段顶得上、靠得住的新型储能标杆。截至2024年底,已完成压缩521次,发电541次,累计调峰电量超过3.47亿千瓦时。

一期成为标杆示范,二期建设正如火如荼。去年12月18日,华能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发电二期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被列入2025年省重大项目名单,总投资100亿元,规划建设两套35万千瓦非补燃式压缩空气储能机组,盐穴总容积达120万立方米,是目前全球单机功率最大、总容量最大、综合效率最高的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项目建成后,一次充电可储存电量280万千瓦时,年预计充放电330次,相当于节约标准煤2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2万吨,可有效改善区域能源结构,提升地方电网调节能力和新能源消纳能力,促进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

纳图电气:提前半年左右搬入新厂房

年前,记者在常州纳图电气智能配电设备项目建设工地看到,现场繁忙有序,建设者们各司其职,铆足干劲奋战在工程施工第一线,一直忙到1月26日。“今年3月,整个项目就将全面封顶。”纳图(常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纳图电气)副总经理肖亮介绍,预计5月初,新厂房开始安装设备,7月份争取投入使用,比原计划提前近半年时间。

2月5日,节后第一天,纳图电气准时开工。“去年销售额达5亿多元。今年最重要的是搬迁至新厂,我们的销售目标是稳中有升,目前订单已经排到5月份。”肖亮告诉记者。

纳图电气智能配电产研基地旨在打造一个数字化、智能化的现代化工厂,为员工营造更好的工作环境。该项目坐落于雕庄街道劳动东路369号,总投资10亿元,用地面积108亩,总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其中一期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今年,该项目入选省重大项目。

肖亮说,纳图电气新厂房屋顶将建设1.6MW光伏,新厂将在生产上建设数字化平台,管理上组建智慧管理综合平台……全面实现订单信息化、生产智能化、设备协同化、能效绿色化目标。达产后,预计5年内销售额可达20亿元。

江苏理想:以产带链 以链集群

春节前夕,在武进国家高新区的凤林南路、镜湖西路等主干道上,每天有约1400台物流车载着理想汽车常州智能制造基地生产的整车,驶向全国各地的交付中心。

作为国内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工厂之一,理想汽车常州智能制造基地内,近千台智能化设备自动运转、黄色的机器人手臂灵巧翻飞,见证一辆辆新车诞生。“车身合拼,由10台机器人同步完成,只需3分钟。”焊装车间负责人告诉记者,仅焊装车间就有241台机器人,电焊、铆接的自动化率达100%。



智能制造应用帮助理想汽车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聚焦整车制造,同步在智能工业、外贸销售、文商旅融合等维度全面布局,理想汽车加速构建集“技术体系、功能体系、应用体系”于一体的完备产业生态。前不久,江苏理想集团基地项目已入选2025年江苏省重大项目名单。年内,企业生产制造及智能领域的部分研发体系也将相继落户常州,推动常州基地的生产制造能力与科技研发实力持续攀升。

以理想汽车为圆心,武进国家高新区汇聚一系列上下游优质企业,构筑了涵盖动力系统、传感系统、汽车电子、内饰件等在内的较为完备的产业链生态。“理想汽车的140多家一级供应商均源自江苏本土,其中常州占据了30多家,主打车型L系列的本地化配套率已接近60%,到2026年有望攀升至70%。”武进区委常委、武进国家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李皓表示,将积极抢抓武进区入选全省首批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先行先试区的机遇,深度绑定理想汽车大战略规划,加快江苏理想实体运作,重点围绕汽车电子、智能座舱、底盘控制、自动驾驶、动力系统等领域强链补链,全力推动“理链”近地化集群发展。

国能常州:700余人春节在岗保“双投”

 1月29日,大年初一。当大多数人沉浸在春节的喜庆氛围中与家人欢聚一堂时,国能常州二期2×100万千瓦机组扩建项目(以下简称“国能二期”)现场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上午8时,阳光洒在项目现场,从集体宿舍区到项目场地,再沿着3号汽轮机厂房楼梯爬上17米运转平台,和工人们开始一天的工作。这是国能二期汽轮发电机班组长尹家瑾春节期间的日常,也是和他一样坚守在岗的700余名工人的写照。


尹家瑾(左一)和同事进行设备校验

17米运转层开阔敞亮,庞大的汽轮机设备已安装到位,嘈杂的机器声与工人的交流声交织在一起。尹家瑾动作娴熟地爬上机器,打出清晰的手势,经验丰富的工友在另一头迅速响应,开始了汽轮机安装中极为关键的环节——拨动转子对着百分表校验。转子缓缓转动,百分表的指针随之微微跳动。“春节期间,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是进行汽轮机设备的轴系调整,这个对精准度要求极高,通过设备加持,精准度要达到0.01毫米。”尹家瑾边说,边目不转睛地盯着3只百分表,让工人不断调整转子的力度和方向。车间里,还有几十名工人各自分头忙碌着。

国能二期位于常州高新区滨江经济开发区,总投资约80亿元,由国家能源江苏公司、江阴苏龙热电公司、常州投资集团公司、省国信公司共同出资建设。项目占地约30公顷,于2023年6月开工建设,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向全省提供电力10000GWh。“目前厂房主体已经封顶,2个冷却塔和烟囱实现结构到顶,3号机设备已到位,已进入安装调试阶段,总体项目进度达到预期。”国能常州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行龙介绍。

作为江苏省“先立后改”支撑性电源项目和常州地区唯一的火电项目,国能二期始终在全省同批次项目建设中保持着进度最快、质量最优、标准最高的态势,2台1000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为了赶在今年迎峰度夏前实现“双投”,有效应对电力短缺问题,整个春节期间,从管理层到一线员工都在全力以赴保施工。“工期紧、任务重,我们留下了700多人,主要进行锅炉和汽轮机主设备的安装调试等低风险作业。”高行龙说。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