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地评线】紫金e评:潮涌长三角,勇当中国式现代化先行者

6月5日至6日,2024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浙江温州召开。从2019年开始,每年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都是一次观大势、谋全域、干实事,共绘高质量发展“同心圆”的大聚会。

从“共筑强劲活跃增长极”,到“服务新发展格局、走在现代化前列”,再到本次会议主题“谱写长三角一体化新篇章,勇当中国式现代化先行者”……牢记总书记嘱托,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推动解决重大问题,推动重大改革落地,推动重点任务落实,携手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长三角新篇章。2023年,三省一市GDP规模突破30万亿元,增长5.7%,占全国的比重达到24.4%,较2022年提升0.3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四地经济总量达7.4万亿元,约占全国的25%,主要指标在全国保持领先。得益于一体化深入推进,长三角经济显示出强大活力与韧性。

今天的长三角,不断做优“一体化”的“大文章”。去年6月,苏州轨交11号线与上海地铁11号线在昆山花桥站“牵手”,在国内首次实现跨省无缝换乘;今年6月15日,“长三角大环形高铁”也将于新图运行时正式上线,沿途不仅经过上海、南京、合肥、杭州等4座长三角中心、副中心城市,还将连接黄山、九华山、千岛湖等多个风景名胜区。轨道交通一体化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既是对居民“同城化”强烈渴望的积极回应,更为长三角这个“超级发动机”增添新的动力。

由苏浙皖多部门共同发布的《2023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总指数提高到262.48分,2018年后年均增长11.17%,三省一市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加速前进。锚定新质生产力,长三角加速形成科创共同体。眼下,长三角43个科技创新项目跨区域、跨领域联合攻关加紧实施。由上海牵头,协同苏皖浙共建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已累计布局建设97家专业研究所、集成创新平台等,转移转化9000多项技术成果,服务企业超2万家,创新资源在长三角区域畅通流动。“攥指成拳”、优势叠加,产业协同创新,不断提升区域“向新力”,一个生机勃勃的长三角,每天都在创造惊喜。

今天的长三角,一体化的产业协作越发紧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持续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在长三角,一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可以在4小时车程内解决所需配套零部件供应。上海的软件芯片、江苏的动力电池、浙江的一体化压铸机、安徽的整车配套零部件,合力构成了更加先进、智能、高效的“4小时产业圈”。三省一市各扬所长紧密联动,产业集群加速协同发展。创新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长三角地区具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坚实基础。

高质量发展需要以高标准空间布局规划作为保障。地跨沪浙两地的张江长三角科技城,由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张江金山园、张江平湖园共建而成,总规划面积87平方公里,浙江平湖市境内45平方公里,上海金山区境内42平方公里,目前探索形成了“一城两园、双层架构、深度融合、市场开发”的协同发展机制。高标准布局规划,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推进更多重大平台、重大项目落地见效,长三角正携手做好这篇“大文章”。

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要深刻领会党中央战略意图,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突破,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有个细节,值得一提。前几年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分别在芜湖、湖州、无锡、上海和合肥,属于长三角的地理“核心区”。而今年的座谈会举办地温州,从地理位置来看,处于长三角的东南角,是长三角的“边缘地带”。由此不难看出,如今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已经从“核心圈”走向全域范围。

从产学研合作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从交通互联互通到推进同城化协同发展,从生态文明建设到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在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实现更大突破,长三角共同谱写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样本。着眼未来,同舟奋楫、同频共振,朝着同样的方向、秉持坚定的信念、释放磅礴的力量,一体化发展的“节奏”必将愈发强劲高亢。(李群)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